第五十四章 教授学者
就当大家议论纷纷,为即将到来的落魄结局惋惜的时候,许多教授学人,已经动身,分赴各地小学。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震惊中外,立时成为新闻焦点。民众也莫名其妙,心中暗念,诸位是受到了什么刺激?
“燕京大学前文学院院长,抵达定西,开始教学工作。”
“国内著名作家古川,申请支教,已获准许。”
“某技术研究所,六位博导同时入主一所希望小学,在教学的同时,将进行一项长达六年的实验,有关国民教育……”
“水木大学著名教授钱文,已辞去职务,担任某希望小学校长工作。”
“实力派作家康山称,要在山间潜心十年,写出一部巨著。”
“……”
初始的时节,每有一位学人支教,便会引起极大轰动。新闻记者围追堵截,调查资料,采访亲友,将这当成一桩重要的事情办理。过了不久,他们便失去了兴致,因为出现的人太多,只能以简单的标题出现了。
有人试着分析,想搞清楚事情真相。
将一些细节凑在一起,似乎能得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在传闻中,张斯曾给白秋原写了一封信,希望老先生能伸出援手。有没有这回事,倒不大清楚,可白老先生给予了支援,却是事实。
不单是他,一批年高德劭的前辈,聚在了一起。
在白秋原的率领下,联名给许多人写了信,包括上述的几位。与此同时,还约见了许多人,商谈了好一段时间。信上与谈话的内容,因为媒体不曾介入,外人难以知晓。据几位教授提及,都是些鼓励的话语,让大家去发挥余热。
有细心的记者,拍下了照片,所有希望小学墙上的“秋枫书院”字样,正是白秋原所写。老人未发表声明声明,或是号召,但一直在行动。不顾自己的衰老身体,费这如许精神,不停地写信、商谈。
民众听了,十分感动。
此外还有大量照片曝光,都是关于希望小学的。洁白的墙壁,艳红的瓦顶,整齐的桌椅,有种扑面而来的新气象。最惊心动魄的倒非这些,而是一群面上脏乎乎的,眼睛十分明亮的孩子,正趴在窗边,向外看出。
圆润的目光中,情绪复杂,好奇,害怕,紧张……最多的,是渴望!
不需任何文字的说明,不需任何图片的解析,读者只不经意地瞧上一眼,便会被吸引。那种对读书的渴望,对上学的喜爱,简直能透过报刊,投进人的心里。所以很多人不敢看,掩着报纸,心怀愧疚。
只有在这一刻,大家才会明白张斯等人近乎偏执的坚持。
那些讥笑的声音,霎时消逝,绝不敢露出丝毫声响。一个人想证明自己纯洁高尚,是很不容易的;但若想表现自己的污浊龌龊,就十分简单了。只要在此时,说几句风凉话,立时便能达到效果。
至于下场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想来是不会如何好。
令人好奇的是,每个学校的旁边,都盖有图书馆。样式十分简陋,但地方宽广,简直大过了整个校舍。图书则由大卡车,一辆一辆地送来,因为老师尚未到来,学生村民都不知如何整理,只好先杂乱地堆放着。
一些山民,明明是不识字的,见了这许多图书,却热泪盈眶。将一些书籍,捧在手里,高举过顶,喃喃自语。或是放在唇边亲吻,闭目祈祷。
读者不知这是否为某种仪式,但他们对知识的那种渴望,很容易感觉到,令人感动。民众看了,心里掀起不小的波澜,不免要反思一下自己。图书馆也成了山间的圣地,无论寒暑晴雨,必有山民来打扫。
说到此处,不妨提提另一份新闻。
桃源县的书目被搜刮一空,临县受了鼓舞,也进行支持。此事被媒体报道,感染了许多人。首先是各大出版机构,接着是各地书店,也有一些图书馆,开始成千上万册地捐献。与此同时,张斯也邀约了大批作家,开始在社会上号召捐书。
因为他在忙着其它事,不能自己负责,所以都将给了赵志鹏,天行健几位著名作家……雪伦自然也在里面。至于郦清,本来没打算找,倒是她主动联系过来,首先将张斯训了一顿,接着要求加入,并且要求当个小头目。
张斯没有拒绝的道理,郦清毕竟是当红作家,号召力非同一般,借此缓和一下两人的冲突也好。
于是,掀起了一阵捐书热潮。
当年桃源图书馆成立时,也发生过这类事。可是与眼前的规模相比,小的可怜,实在不值一提。如今的情形,仿佛成了一种时尚,无论是否读书的人,都会捐上几本。汇聚积累,又是何等恐怖的数量!
当电视上报道此事时,那成群的车队,绵绵不断,十分壮观,将观众彻底震住了。
“秋枫书院后来有‘天下书柜’之称,是经年累月收集所致。其馆藏之丰,令人赞叹,许多人研究学问,都需跑来僻野山上翻看。这一行为,被书虫笑称为‘朝圣’,倒是有几分幽默意味。
希望小学周边,文风浓郁,与此有关。看今日的风雅景象,许多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很难想象当日的穷蹙简陋,若非先行者的披肝沥胆,此处或许还是些荒野废地。这样的变迁,将‘知识改变一切’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
————引自亚欧《秋枫书院杂谈》
“第一次捐书的时节,民众不曾想过将要造成的结果。
将书籍一车一车地拉至山上,越积越多,每年都有,后来又有了许多其它途径,图书馆也因地方狭小,不够储藏而一再改建。而如此的地方,有这般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影响之深远,是很难预料的……”
————引自《秋枫》
“这些地方人才辈出,尤其学者作家,多不胜数,与它的环境有极大干系。
首先是图书丰富,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即或一些极为生僻的书目,也能找得到;其次则是安静清幽,这不单是指自然环境,也是指人文环境……许多学者到此处进修,也是冲着这一点。
周围受书院带动,已渐渐富裕起来,设施齐全,非常安逸。但历代‘山长’都遵循同一条原则,凡是书院所在区域,不得修建索道,上下必须攀走石阶;年长的学生,每星期有开凿山路的课程,必须借助原始的工具;近距离内不得建造商铺,不得居住人群,不得覆盖网络,不得有过多联系设施,不得……
许多奇怪的规定,有时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山长’们的坚持,近乎偏执,每位校长也是在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担任职务。
我初次到来时,也非常不解。时间一就,也就明白了。比如,外间的图书馆虽然也多,看书的人其实很少。而此地并无其它娱乐,甚至与外界的联系,也通通断绝,看书做学问成为最大的乐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心浮躁,莫说静心阅读,便是浏览网页,也难于停上数秒。此地却人为造就了一份特殊环境,近乎桃源梦境……”
————引自杨兄《天下书柜》
图书馆的旁边,便是为教授学人准备的住所。
房舍倒并不很大,修建却很精致,各类用品也很齐全。关键是环境清幽,离图书馆又近,正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许多学人见了,不免心动,幻想着在这种地方修行,学问一定能突飞猛进。
以上这些细节,大概是打动这些教授学人的地方。
水木大学著名教授钱文,在报上刊载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我并非退休老教授,在大学中尚有工作,按理是不该去的。但我有自己的私心,近来的大学,气氛很不好,到处能听见功利庸俗的谈话,令人讨厌。
我年纪尚轻,在学术上还有些抱负,不愿在此蹉跎岁月,所以想找一个静修之所。张先生恰也提供了这个机会,原是担心资料不好寻,见那么多图书,也就放心了。闲事便与小孩子多多相处,莫让自己为世俗的思虑牵绊。
顺便也可教教学生,一举多得,所以早早辞了职务,去弄个校长当当……”
这是许多学者的想法,尽管生活不如外界便利,但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平白有那么多图书在那儿,何不去静心修炼呢?
此外,还有一根导火索,直接促成了此事。
这得提及上回一位旅游人士的话,他见过两块石碑,刻满了字,却因为繁体的缘故,匆忙之下,未及细看。出于好奇,许多人都去看了,发现每所希望小学门前都有,已经稳稳地矗立着,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志。
网络上与报刊上,几乎同时报道了此事,一遍是实地的图片,一边是重新写就的简体字。
读者一看,左边的原来是一首现代诗,右边的则是一篇特殊的文章。细读之下,不禁拍案叫绝,激动难当。
不过一日之间,便传遍天下,沸沸扬扬,民众争相传看。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tyvxw.cc/ty277291/5591349.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