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文娱行者 > 第九章 节目之后 三

第九章 节目之后 三


  对于一些细心的人,在调查之后,还是联想到了一些东西。

  因为许多报纸披露了张斯家人的信息,其中单云清占了大部分,偶尔也提到了张倩依两人。

  对于更远一段时间的那场争论,许多武侠小说还清楚地记得,提到张若虚的时候,曾牵扯到了张倩依。

  以对张倩依的亲密程度而言,张若虚和张斯似乎存在着某种相似性,那么,这两人是否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当然,很少人会猜到这二者原是一个人。

  因为报纸宣传的缘故,张若虚被人的定位大概是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人,尽管他本人从未承认过,可读者的潜意识非常强大,根本未曾将他与一个高中生联系在一起。

  此外,这次意外走红的,无疑是桃源中学的“三剑客”了。

  张相文与谢敏振完全没有料到这种事,许多人对冯涛的随口一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张相文与谢敏振的原身份也对这种兴趣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剑客”的组合本身确实也吸引人,一个少年才子,一个业界泰斗,一个原大学教授,这种强势组合,在一个小小的中学中出现,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同时,也使得桃源中学出尽了风头,给普通观众的一个模糊感觉就是,这个学校藏龙卧虎。

  当然,对这个组合的关注,大家还是比较善意的。

  在对张斯的宣传中,这一事实,无疑成为了使人惊奇与赞赏的佳话,张相文与谢敏振给人的总体印象,也成了年老而活泼,才高而坦荡的形象,同时,还带着点读书人的怪异。

  这场小有规模的议论,算是替张斯正明了,此后再也没人提及他的演讲是节目组作假这种话。

  至于学术界的讨论,比娱乐界来的迟些。

  不知是否因为张斯年少的缘故,他遭遇到的抨击比易中天少的多,大部分人还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他的。

  也有严厉些的文章,比如这篇:

  “现在大家对《品三国》一片叫好,我并不反对。

  单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个节目确实已经够‘高品味’了。但从学术角度来讲,其中还是有许多问题的。

  首先说一下内行与外行的问题,张斯同学如此还是个高中生,所学所知,其实全凭自己理解得来。

  通过这种‘野狐禅’修炼出来的‘野翰林’,如果说是内行,就实在有点令人发噱了。

  对于许多观众称其为‘专家’,我还能理解,因为大家并不了解其中的细枝末节。

  对于许多专业人士,还一味激赏,我就很难理解了。

  学术问题是个很内行的事,外行不是不能讲,但外行讲内行的话,往往会出现许多错漏。

  《品三国》的问题主要在于,使得学术庸俗化,娱乐化,甚而是娼寮化了。

  学术本身是很严肃,也崇高的。

  张斯同学却使得这些统统不见了,许多人对他的语言很赞赏,说是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这也正是我要批评的地方。

  学术有学术的语言,这是它自身品格的一种体现。

  《品三国》中,完全看不出这种高雅的语言,而是在扯家常。

  这是没有责任心的一种表现,为了获得观众的喜爱,竟将一些史实拆开打碎,用现代语言重新包装,而不顾历史本身。

  这种用学术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完全是娼寮化的……”

  ————大学某教授

  这是从总体上的评价,不好判断是非,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评价的倾向,完全凭作者的喜好。也有一些比较实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子:

  “从一般观众角度而言,我还是非常欣赏这个节目的,不过里面有些错误或是不足,还是应该指出来的。

  第一,资料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清代朴学家王先谦、赵一清、王鸣盛、钱大昕、沈钦韩,潘眉、侯康、梁玉绳等人的注释考证以及丛书、类书有关三国史的资料等等还没有充分利用。

  上述资料,有许多是零金碎玉,搜集起来颇费功力,但专攻三国史的人,这项工作必须要做。

  此外,今人之著作,采择面也比较窄,史家和书名太多,恕不一一列举。

  第二,文中有不少硬伤及注释翻译欠妥处,我在后文将一一举出。

  第三,有些逻辑思维方法和学术见解不无需要商榷之处。

  第四,张斯的历史观点有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他的史观只是强调人性、制度、文化等等,而没有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看问题。

  有些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冷漠了,但这其实很有用,很重要,应该花些时间研究一下。

  第五,………”

  像这样的评论,看不出作者的明显倾向,但所列所举,均是确有其事,即便不喜欢,也没书名话可说。

  至于之言片语的评价,就更多了,完全不成系统。

  “以《三国演义》为假想敌,用历史来要求文学,对文学不公平——伤害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葛洪

  “大众化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

  ————某教授

  “《品三国》的文字却很粗糙,不值得一读。如果只是听听他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样的东西更适合视听而不是阅读。”

  ————许令

  “大家对张斯的批评大都处于误解,在我看来,他的演讲是极好的,确实值得许多老师学习。”

  ————张春

  “张斯对普及历史知识,做了很大贡献。把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从追捧影星、歌星、玩电子游戏,看无聊的肥皂剧的现场,拉到了‘百家讲坛’来。能多了解一些中国地历史与文化,总比拿着荧光棒在台下起哄,迷失自我强的多。”

  ————某专家

  “许多人的批评我很看不惯,纯粹出于一种‘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心理,有理没理都来瞎凑热闹。张斯的演讲并没那么多毛病,许多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有一棒子打死的?按捺不住的话,自己也可以去试试,不必在这儿瞎骂人。”

  ————佚名学者

  “让一个高中生讲历史,有点太荒唐了……”

  “张斯缺少一个严肃的心态,做学术不是说相声,可以那么随便。他的语言太随便,不够精炼,对许多史实问题说的过于模糊……”

  “大家太过苛责了,他还是个中学生……”

  “对曹操的评价应该是《品三国》最大的缺陷出,张斯只顾着新颖,却提出了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说法,实则上,说在传播一种消极影响……”

  “……”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tyvxw.cc/ty277291/559115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