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内阁雏形
“启奏陛下,古之先贤曾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臣窃以为科举革新需先制定出革新的大略章程,比如从何处着眼,又从何处着手,确定章程无大的纰漏之后,方可调整施行。”
暴昭稳住心神,略做思考后,恭声道。
“言之有理。”
朱元璋微微点头,接着扫视群臣道:“可还有其他的提议?”
一时间,大殿之上,寂静无声。
“既然尔等皆以为科举之制需要革新,那便先议出一个章程,待有了章程以后,再决定具体的实施法子。”
朱元璋对此事做了最后的决断。
随即,他将目光落在朱棣身上,道:“燕王,提议科举革新的是你,咱便命你牵头此事,允许你召集相关臣工对科举革新之事议论商谈,三日后,务必拿出切实可行的章程。”
“儿臣领命。”朱棣恭声道。
“今天就先议到这里。”
朱元璋大袖一挥,起身离开了皇帝宝座,随即发出了剧烈的咳嗽。
“退朝!”
当值的内侍礼官恰到好处的高声喊了一声,故意把尾音拖得很长,有效掩盖了朱元璋的咳嗽声。
散朝后,朱元璋乘坐辇车回乾清宫修养,朱棣则唤来轮值的传话宦官,让其去喊与科举革新相关联的官员,前往文渊阁议事。
之后,朱棣领着朱高煦,联袂奔文渊阁而去。
路上,朱棣对朱高煦说道:“煦儿,你可知,俺们为何要去文渊阁议事?”
朱高煦确实不知,他手下打探消息的人未谈及文渊阁之事。
朱棣便将此事的来龙去脉做了一番解释。
当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后,要处理全国繁重无比的大小政务,深感力不从心,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五年前,朱棣入主东宫,开始处理国政。
当时,朱元璋为了方便朱棣熟练政务,便从翰林院与国子监等并无行政实权的官员当中择优选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有时会随侍朱棣左右。
这些殿阁学士为朱棣提供处理政事的建议,甚至参与一些机密事务的决策。
由于文渊阁位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故被许多官员简称为“内阁”。
三天前,朱棣为了让殿阁大学士们成为有品级的朝臣,好名正言顺的协助他推行科举革新、新币换旧币的政令,便奏请朱元璋设立内阁。
朱元璋本就有意设立一个没有决策权,专门为皇帝服务的侍从咨询顾问机构,自然同意朱棣所请,下了一道旨意。
“今置内阁顾问一职,正五品,随侍燕王左右,为燕王处理政事提供建言,以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七位殿阁大学士入内阁,皆任顾问,众顾问于午门内文渊阁当值。内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难怪朱高煦对此不知情,原来朝廷几天前刚刚设立内阁,而且这事相对科举革新、新币发行来说只是一件小事。
内阁的提前问世,以及正式被确立为朝廷的法定机构,这完全出乎朱高煦的意料,但仔细推敲,却又在情理之中。
虽然目前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没有行政权或决策权,但内阁是朱元璋下旨设立的法定机构,以后朱棣或朱高煦想重用内阁,先就占据了法理,倒不怕某些人届时跳出来反对了。
父子俩边走边聊,不多时,便来到了文渊阁。
“臣等参见燕王殿下。”
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阵高呼,朱高煦赫然转身,发现齐泰、练安、夏原吉等侍郎以及郁新、郑沂等尚书,跟着来到了文渊阁,就连恢复太常寺卿之职兼翰林学士的黄湜,也在人群当中。
“诸位免礼。”朱棣微笑着说道。
待众臣起身后,朱棣拉着朱高煦率先走进了文渊阁,然后便有当值在阁内的解缙、黄淮两位内阁顾问迎上来拱手见礼。
“列位,革新科举,乃是为朝廷培养人才。至于如何革新与完善科举之制,小王恳请诸君能够知无不言,积极提供适当的建言。”
待众人入阁内分别就座之后,朱棣端坐在主位上,对此次会议作了一番开场。
在场的官员没有傻瓜,他们都知道朱元璋命不久矣,让朱棣负责完善科举,培养读书人,其意在于帮助朱棣笼络天下文人之心。
毕竟,培养文人,在历朝历代皆是治政正确,可以说,谁反对朝廷完善科举培养人才,谁就是天下读书人的敌人!
在华夏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如何统一百姓们的思想,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敬畏朝廷,是让当权者最为头疼的问题。
以严刑峻法、律令来约束,天下百姓只会表面上听话,而心里必然是敢怒不敢言。
故而,若要真正管控百姓的思想,最终还是得靠教化。
为此,朱元璋在大明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国策,然后创立了极为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包括中央的国子学,地方上的府学、州学、县学、宗学、社学等。
朱元璋推行的义务教育之制,犹如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且那些被选入国子监的优秀学子,朝廷不仅会提供食宿,其中优异者更有极大的可能被提拔做官。
此义务教育,开历史之先河,可谓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这一切看起来相当美好,但朝廷所办的学校校规十分严格,轻的挨打体罚,重的革除学籍,严重的发配充军,读书人在里面上学,必须慎之又慎。
总之,真正支持朱元璋这套义务教育的官员与百姓并不多,如果不是为了做官,恐怕极少会有人去入学读书。
所以,历史上大明立国近百年后,这些徒具形式的教育系统逐渐崩坏,最后民间书院崛起,以至于形成明朝后期的党争败国之局面。
朱高煦深知明初义务教育的漏洞,这几年与朱元璋隐晦含蓄的提过多次,而今朱元璋愿意革新科举,乃是其想通了其中关节。
当然,现场众臣包括两位当值的内阁顾问在内,仍有个别聪慧之辈,比如解缙、夏原吉等人,认为朱元璋提出革新科举的真正目的,绝对不只是完善培养人才的制度那么简单,一定还有着其他的谋划。
至于究竟是何目的,他们一时半会也想不明白。
别说他们想不明白,就连朱元璋与朱棣当时都没有想到革新科举,除了能够为朝廷培养大量的各类人才之外,还能实现另外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
那便是将文人的身份从官员身上强制剥离,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
PS:求推荐票!老铁们可以多发章节说,开开玩笑啥的都行!
(https://www.tyvxw.cc/ty26282074/698054112.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