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一路绝尘 > 1905.丁是丁,卯是卯

1905.丁是丁,卯是卯


  1905.丁是丁,卯是卯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很广,简单概括就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中我国申报成功的至今有38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可是真正看看,真正享誉世界的也就是京剧、丝织、珠算和针灸。在正在申报的项目中,可以看见“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内容,就有些感到啼笑皆非:那算什么?在最传统、传播最广、最有影响力、也最可能消失的“榫卯结构工艺“面前,简直可以忽略不见!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榫卯结构是一种木匠很普遍使用的木凿工艺技术,起源非常早,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了大量的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可见起源非常久远,而这座十分复杂但十分有效的工艺运用到建筑和家具的制作上,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也是对世界宝库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我国在传统的木结构制作的建筑和家具中一直广泛应用榫卯结构,但二者在技术层面上侧重各有所不同,因为运用在建筑上侧重结构稳定,榫卯结构在几个方向都可以开卯口,可以兼顾结合在同一点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的整体。而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则成就了中华文化含蓄内敛的审美观。因为每一个接合处由于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在结构力学里就是柔性节点而不是刚性节点(比如焊接),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除了木材的延展力外,主要是由于一个个的榫卯富有韧性,不致发生材料的断裂。


  传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榫卯结构工艺,其中的精华部分被浓缩在那个小小的、可拼可拆的玩具“鲁班锁“(鲁班锁也称孔明锁、难人木等)。这种工艺是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三组木条垂直相交固定,六根木条分别冠以六艺,中间有缺,缺缺相合,以十字双交卡榫组成。它看似简单,但设计难度相当高,卡榫仅借木条的不同凹槽放置、拼凑,挖槽的**度稍有不足都可能影响结构稳固度,需将木块大小不一的卡榫精准放置才能组合成功,而且只要抽掉一根木条,整个接合的木块也即散架了。外观看是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动动脑筋可拆解,而组装上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榫卯结构就是我国传统建筑木构件之间的联结形式。“榫“是构件的**部分,“卯“是构件的凹进**,凸凹之间除了可以体现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可以使得整个木结构珠联璧合,可谓是中国木匠之精髓!当年的那些木匠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图纸、也没有参照物,无论是外形、内部结构、飞檐斗拱只需要一张简单的全景草图、甚至只需要有关人口述一下要求和效果,一切就成竹在*。


  这种结构的木建筑或木家具曾经时间长久地广布在我国大江南北,这与西方古建筑中多以石料堆垒和雕塑表现出坚固和万古不损的理念不同,我国木工中的能工巧匠们却充分发挥了木材柔性好的优势,以柔克刚。除了用开阔的视野、宏大的气概表现出建筑的宏伟壮观,更是把简单的元素和丰富的原则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在坚固性上采用榫卯柔性连接,具有极大的韧性,有利于抗震;而在建造理念上则和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的那样,秉承国人“不求原物长存“、自然生灭的道家观念,并有意识地在运用中欣赏和提炼,在实践中按照不拘一格的原则力求得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令人叹服,尤其是木工领域的榫卯结构,巧妙地构思和牢靠的结构让得建筑或家具无需铁钉或螺丝便可稳稳站立并保存很久。采用传统工艺建造的建筑和家具,还蕴涵着醇厚的文化气息。尤其是采用了榫卯工艺,加入了传统木匠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木建筑和家具的复合传承。


  首先,受道家思想影响,我国传统的建造理念与西方完全不同,认为只有**的生灵和地下的陵寝才适合用石料砌筑以求不朽,而中式的建筑和家具是由柱梁、挡板、门窗以及隔板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感,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所供人起居的建筑和给人提供方便的家具都应以“木“为根本,加上入土为安,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榫卯结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比如有句出自《楚辞》“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的成语叫作“方枘圆凿“。因为榫卯结构工艺中,凿出的卯眼叫作“凿“,削成的榫头叫作“枘“,凿和枘的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合适的组装起来。所以用圆形的榫头是不能固定在方形的卯眼里的事例来比喻双方意见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而另一句木凿技术中的“丁是丁卯是卯“讲的就是做事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才能达到契合的最佳状态。


  在没有钉子、螺丝和粘合剂的时代里,那种经过木凿后完成的木料内部的凹凸部分十分巧妙的啮合而形成的天才似的榫卯结构令人叹服。一则是两物体相互衔接比较直观而原始的方式,二则依靠的是木构件的**力所产生的链接,因此尺寸必须非常合适,可丁可卯才行。当然在道家看来,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为阳;卯口是凹的形状,可以理解为阴,两者相合就是阴阳相合。所以有人说,古人也许正是受了动物骨骼、关节之间的突起与凹陷的启发,结合阴阳结合、男女**的理念而发明了榫卯结构的。


  世界现存最高、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全木结构建筑的木塔是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的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进行过大型增修。塔高68米,木塔为平面八角形,内外槽,底层出一圈副阶周匝,整体结构为殿阁型构架。全塔自下而上由砖石台基、木构塔身、砖砌刹座、铸铁塔刹等四部分组成,木塔外观雄壮而又美丽,虽历经数次地震、战火侵袭,因为得益于榫卯结构的稳定性仍安然无恙,堪称榫卯结构工艺古代木制高层建筑的典范,举世罕见。


  遗憾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和最大的木构建筑几乎都在日本。其实,论建筑历史,我国不知比日本要早多少年,日本的工匠工艺都是从我国传过去的;论国力,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也要远强于日本,不仅有工艺、更有能力建造更多更好的大规模建筑。但是,那些曾经存在于史料记载、显赫一时的木制建筑,如今却保存的很少。比如唐代的木构建筑仅剩四处,而且都是中晚唐时期,规模也较小。而日本的法隆寺却有一些相当于我国隋唐时期的木建筑,要比我国最古老的木建筑早上100多年。规模是现在故宫太和殿三倍的唐朝大明宫含元殿虽远大于日本东大寺主殿,却早已灰飞烟灭,而日本的却至今保存完好。


  当年的建筑被毁主要是因为封建王朝的战乱不断,而胜利者往往有一个极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放火,比如西安、开封、洛阳、南京,都曾经被纵火焚毁;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撤退前也总是先实施焦土战略,先后将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付之一炬。而北京因为后来是和平解放,所以古建筑保存得比较齐全。可是到了现在,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不知有多少古建筑被强拆,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对历史留下来的宝贝往往弃之如敝屐,这才是最使人难过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木制建筑和家具灵魂的榫卯结构因为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和费时费料早已被人们所淡忘,也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掌握这项工匠技术,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流水生产阶段中的刨花板、胶合板,钉子和胶水,因为建造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利润更为**。就是没有人站出来提醒大家:我国首创的、传统的榫卯结构工艺面临失传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耻辱,提倡工匠精神,传承榫卯结构工艺,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建筑的内在品质,也是对传统工艺制作的一种弘扬。


  (https://www.tyvxw.cc/ty21486/3731479.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