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一路绝尘 > 1890.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1890.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1890.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汉书·朱买臣传》中云:“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这是“报复“一词的出处。和《三国志·蜀志·法正传》里面提到的“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湌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一样,原意是指报恩或报仇,不过现在已经单指采取行动报积怨和愤恨了。


  在佛家看来: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谓之无生法忍。道家赞成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个胜利,都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所以推崇老子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当然也不排除跟某人算账的报复行动,不然的话就不会有符咒了。这也是中外信仰的区别之一。


  在天主教的教义《圣经》的旧约《出埃及记》第21章里,曾直截了当的提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表示如过被别人欺负或者冒犯,可以用相同尺度的方式予以报复。但到了新约时代,在《马太福音》第5章中,耶稣已经在孜孜不倦的启示人们,要以怜悯代替报复,有些以德报怨的意思。


  也许因为贫困,所以生活穷困潦倒,受过人嘲讽;也许因为命运捉弄,处处碰壁、倒霉至极,被人瞧不起;也许生性老实,见识也不广、朋友也不多,却莫名其妙的被骗光了钱财;也许抱着对未来美好的愿望爱上了一个人,到最后证明不过就是被对方欺骗了感情;也许工作不顺,被同事下井落石,又被上司狠狠地侮辱过,甚至连饭碗也失去了;也许被有钱人放狗咬过,也许被警察、城管和各种执法者刁难过,也许被自己的家人和恋人数落过……总之,往往就是那些活得很不如意、很窝囊、很憋屈、很想去一死了之的人群比较会报复之心油然而起。


  报复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在社会交往中想以各种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过伤害、挫折、不愉快和打击的人发泄自己怨恨、不满的一种情绪,也是试图通过某种行动使得那些自己憎恨之人受到打击、甚至受到伤害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恶作剧式的报复。这主要表现在低年级的校园里,或者损坏和丢弃对方的心爱之物,或者用对方害怕的东西吓唬他,也就是最温柔、不伤大雅的方式。


  间接式的报复无处不在。这其中在校园里表现为虽然明知自己斗不过对方,就把自己的委屈添油加醋的告诉老师,通过让老师批评对方来平衡自己的心理。在社会上则通常表现在找一帮人帮自己出气,财大气粗者则可以买凶杀人;有权有势者则可以运用国家暴力机器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就是手无搏鸡之力的老妇人,也可以借助扎纸人、念咒语和祈求老天降罪于对方等方式,来试图达到报复的效果。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还是以牙还牙式的报复。虽然儒家学说一直强调中庸之道和“以德报怨“,在现行的文明法纪中,受到伤害者的合法权益由法律提供保障,并依法惩治侵犯者,报复不是合法的自辩理由,以牙还牙的报复更是超出法律范围,被司法所不允许的。可是,报仇雪恨才是中华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想更是在广大民众中根深蒂固。


  尤其是在民间的广大民众心里,报复与报仇、复仇等同义。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浮躁虚伪和充满仇视与报复心理的社会中,因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变得生活艰辛、因为受到了各种变数的影响而感觉孤立无援、因为知道了富人的奢侈、穷人的无助而变得忿忿不平的人们就会很容易受到自己心理的影响,也就会从报复的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得到藉慰。


  用现在的观点看,我们应该当老实人、做老实事,如果因此受到强权或他人的伤害,那么就能躲就躲,躲不了还可以求助法律,如果这都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和传统道德教导的那样,采取原谅、宽恕和忍耐的态度,如果以怨报怨,其结果只能是怨怨相报何时了。连《增广贤文》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


  用宗教的的观点看,当别人要打我们的左脸时,应该主动把右脸凑过去给他打。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解决,对方总有收手的时候,忍耐的结果就是事情最终会得到化解的。当然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是不虚的,对方如果不忏悔和不改正,会堕入阿鼻地狱的;而自己却因为原谅,宽恕和忍耐,消掉了恶报,不仅会幸福,还会升入天堂的。总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会和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只是现实的这个社会并不是这么简单,即便是自己不想惹事,但总有人有事惹上身来;即便是惹不起躲得起,也摆*不了对方的魔爪;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舍财免灾“,忍气吞声的得过且过,不招谁也不惹谁,性格磨练得温良恭俭让,既不小心眼,吃点亏也就自己认了,可是在对方眼里却变成了懦弱没用的表现,真的好欺负,试想一下,这样的人不欺负还欺负谁去,傻瓜都知道,吃柿子捡软的捏。


  现实社会中人们常把“以德报怨“视为德行高、修行好的表现之一,而历史上也有无数被有意拔高的这等英雄,殊不知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有些人别有用心的制造了错误的导向。那段孔子的言语出自《论语·宪问》。原文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夫子说的是“以直报怨“,就是以公正的态度去回应对方的不是,就是你对我好,那我一定要对你更好;而你对我不好,我没有理由对你好。这才是做人的态度。


  因为中庸之道盛行了几千年,忍耐和忍让也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强加在民众的思想之中,所以国人常常被老外说成是麻木不仁和少管闲事的,那是因为还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哲学原理指出: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且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而人的本质也是轻易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好人即便对他再坏,他都不会改变优良的本质;而坏人即便对他再好,也不会改变坏人的本性。


  所以,即便是中庸之道**人心,**社会广为人知,未来的梦想像一个五颜六色的肥皂泡,也改变不了国人在受到他人欺负、在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的时候奋起反抗的坚定信念。虽然那种以牙还牙的报复也许就是国歌里唱的“最危险的时候““发出的最后吼声“,也是不考虑后果、凭着本能发出的抗争。自古云:“士可杀,不可辱。“于是就有了引起全国关注的山东聊城因为辱母而引发的于欢杀人案,更重要的是,由于高院的介入,一审的无期徒刑最后被改判为有期徒刑5年。不少人就知道了法律和法庭其实也是可以改写的。


  中国一向都是秉承“中庸之道“,只不过建国后的新政权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外交政策,先是有了抗美援朝,再又有了对印度阿三的打击,珍宝岛敢于和北极熊对峙,就在世界有了敢于亮剑的印象;后来改为“不惹事、不怕事“,可是只是遵循了前半部分,而后面的则被韬晦国策所遗忘。现在又试图秀肌肉、展示强国强军的模样,可是四顾之下,满目皆是敌人。就拿和印度在边境的对峙来说,西方主要大国都是对方的坚强后盾,连那些拿了我们无数援助的周边小国也不站在我们这边,所以就倍感委屈:我们现在既不输出革命,又不主动惹事,你们还想怎样呢?


  (https://www.tyvxw.cc/ty21486/3726798.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