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九重紫 > 第三百一十二章 考校

第三百一十二章 考校


  “宋炎?”舅母错愕地望着窦昭,非常的意外。

  “是啊!”窦昭却表现得兴味盎然,“他父母双亡,家里没有旁的人了,这些年都跟着宋先生住在真定,您也见过,性格最是敦厚不过,如果能招他入赘,再好不过了!”

  舅母回过神来。看见窦昭认真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道:“你不会是临时决定的吧?”

  如果自己说是临时决定的,以舅母行事之谨慎,肯定会一口回绝。

  窦昭矢口否认:“当然不是。我原来就有这打算,不过以前觉得宋家底子太薄。是您说要找个读书人家出身的,那就只有宋炎最适合了。”她说着,逼着舅母快点拿主意,“您就说可行不可行吧?若是瞧得中,趁着宋先生和宋炎还没有返乡,我让砚堂出面帮着做这个大媒。若是您不满意,我们再想办法。”说着,她小声嘀咕道,“这入赘,不是家里的三姑六舅越少越好吗?而且宋炎是我们看着长大的,知根知底,难得找到比他更适合的人选了!”

  要招婿的人家,家里多半子嗣单薄,虽说入赘之前都会定下财产继承、赡养之类的契书,可随着当家的父亲年老体衰,入赘的女婿精明能干,渐渐势大,最后谋了女方的钱财家产,然后另行娶妻生子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也是为什么女方对挑选上门女婿非常慎重,也非常看重男方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点上说,宋炎的品行还真的让人没话说。

  只是由女方提出来,未免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嫌疑。

  舅母有些犹豫。

  窦昭自己则是越想越觉得宋炎合适——不仅相貌清秀,而且性格温和,手脚勤快,为人忠厚,舅舅、舅母以后老了,有宋炎照顾,日子肯定会过得不错。

  她见状忙道:“成不成,我们总得试试吧?表姐都二十岁了,您还能把她留几年啊?”

  舅母想了想,还是走了手稳招,道:“你先去探探口风,如果宋家也有这意思,我们到时候再去提亲也不迟。”

  窦昭“嗯”了一声,高高兴兴地去了前面的花厅。

  宋墨正和宋炎说话:“……没想到我们还是本家。不知道你是何方人氏?今年贵庚?你父亲是做什么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读过书没有?”

  宋先生只当宋墨是遇到了同姓的人好奇,并没有多想,那宋炎就更不会怀疑了。他恭敬地一一作答:“我是衢州人,今年刚刚及冠,父亲原是个秀才,靠坐馆为生,在我三岁时病逝了,我七岁时,母亲也病逝了,家里没什么人了。跟着伯父读了几年书,认得几个字。”

  他言谈举止谦逊有礼,宋墨不由暗暗点头,又问:“既然已经及冠,可曾取了别字?”

  “取了!”宋炎道,“伯父赠我别字‘千里’。”

  宋墨听着,笑容更是亲切了,道:“那你平时都读了些什么书?有没有下过场?”

  “平时不过跟着伯父读些四书五经的,伯父说我水平有限,让我多读几年书再下场不迟。”

  宋墨知道江南文风鼎盛,寻常一个秀才都比北方要难考得多,而且宋炎父母双亡,宋与民又在真定坐馆,真定到江南行程万里,花费不少,怕也是没回乡参加科考的原因之一。

  “既然准备下场,想来制艺上颇有些心得啰?”他笑道。

  宋炎照例谦虚了一番:“不过刚刚学着写,只能算是没有走样罢了。”

  宋墨笑道:“上次在岳父屋里看见一题,‘知所以修身,合下节’,这‘知所以修身’我倒知道,是‘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只是不知道这‘合下节’是什么?”

  原来笑吟吟地望着他们一问一答的宋与民和窦政昌、窦德昌不由敛了笑容。

  这是一道“截搭题”,需要制艺之人熟读四书五经,是制艺中最难做的题目。

  宋墨说自己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宋与民和窦政昌、窦德昌自然不相信。可宋炎和宋墨无冤无仇的,他这样为难宋炎,是什么意思呢?

  宋与民不由坐直了身子。

  窦政昌和窦德昌兄弟则诧异地交换了一个眼神。

  宋炎已笑道,“是《中庸》中的‘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他也听出点音来了,这位窦家的四姑爷——英国公府的世子爷这是要出题考他呢!

  可为什么啊?

  相比宋墨,他出身卑微,又没有功名,和这位贵胄怎么也扯不上关系,他怎么会盯着自己不放呢?

  宋炎满心困惑。

  就见宋墨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笑道:“《中庸》修身之理,于政之施者无不该。”

  宋炎一时间没明白宋墨是什么意思,好一会儿,他才意识到宋墨这是以《知所以修身,合下节》为题,做起了制艺文章。

  可他看着自己干什么啊?

  宋炎在心里小声嘀咕着。

  宋墨却望着他但笑不语。

  宋炎这才恍然大悟。

  宋墨,这是要他接着往下做文章!

  他不由得目瞪口呆。

  宋墨慢慢地端起了茶盅,轻轻地呷了一口,还赞道:“银毫披露,果真是好茶!”

  窦家今天招待他们的是江西双井绿茶。

  宋炎不由额头冒汗,求助似地朝宋与民望去。

  窦氏兄弟和宋与民醒悟过来,窦德昌正准备救场,谁知道宋墨已笑着问宋与民:“宋先生这是在哪里落脚?”

  宋与民摸不清楚宋墨的意图,含含糊糊道:“在一个朋友家。”

  宋墨却追问:“在城东,还是城西?哪个坊?”

  宋与民几不可见地皱了皱眉头。

  这位英国公府的世子爷,他在京都的这些日子没少听人提起,出身显赫不说,手段谋略也不可小视,他不过是个小小的读书人,自然是能避则避,能忍则忍。

  “在城西崇安坊的四条胡同。”宋与民道,“借居在朋友家!”

  宋墨笑着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在了宋炎的身上,好像在催他快点承题。

  好在宋炎的功底还不错,原本准备随伯父回乡就下场的,这两年一直专注制艺,深深地吸了口气,平静下来,思忖了大约半炷香的功夫,道:“举为政之经,自自而推者有其序。甚矣身之不可不修也。《中庸》于此,举政以该于身,而自身以推于政也。”语气虽然有些犹豫,文章却前后连贯,流畅自然。

  这截题文最要紧的就是能把前后的文句连到一块儿。何况是宋墨破题,宋炎承题。

  屋里的人都眼睛一亮。

  宋炎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心里多了几分底气,继续道:“独无意乎?子思述孔子答哀公问政之言及此,谓夫为政固在于修身。吾身之理,即在人之理也,诚知所以修身,则德立道行……一人之理,即万人之理也……然天下国家不可以不治,其政之经常者有九焉……”

  花厅外突然有人击掌:“好一个‘一人之理,即万人之理也’!”

  众人循声望去,就看见穿着朝服的窦世英笑眯眯地走了进来。

  “千里,没想到你的学问如此的扎实!”

  大家都起身和窦世英见礼,又重新分宾主坐下。

  窦世英笑道:“你们怎么做起制艺来了?”

  宋与民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宋墨的身上。

  宋墨却毫无异色,笑着答道:“闲着无事,就聊了几句。”

  窦世英做为读书人,自然希望宋墨也有一身好学问,闻言立刻来了兴趣,追问是怎么一回事。

  窦政昌忙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惹得窦世英心痒痒的,和宋与民讨论起制艺文章来。

  宋墨却寻了个借口,找到了窦昭:“舅母怎么说?”

  “成了!”窦昭露出个胜利的表情,“只要宋家也有这个意思,就可以把亲事定下来了。”

  “宋家那边只怕还有些麻烦。”宋墨把自己考校宋炎的事告诉了窦昭,“他既然有这样好的学问,肯定是要科举入仕的,只怕不会轻易答应入赘。”

  窦昭张大了嘴,讪讪道:“难怪舅舅和舅母忙了这么些年都没有给璋如表姐找到个合适的夫婿。”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宋墨做了决定,可比窦昭坚韧得多,他沉吟道,“我已打听到宋与民的住处了,等会儿我就亲自登门拜访宋与民,势必让他答应这门亲事——宋千里既然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又受过宋与民的恩惠,若是宋与民答应了,他还能不答应不成?”

  “那你准备怎么让宋先生答应?”在窦昭的印象里,宋先生这人虽然温和,却不是那种没有主见的老好人。

  “是人就有弱点。”宋墨道,“时间有些来不及,我先和他接触接触再说。”

  也只能如此了。

  窦昭有点垂头丧气。

  连着两次做媒都不顺利,她果然没有当媒人的潜质,等给璋如表姐找到了个如意郎君之后,她再也不会管这种事了。

  两人一个回了后院,一个回了花厅。

  用过午膳,宋与民和宋炎起身告辞。

  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宋墨和窦昭也离开了静安寺胡同。

  窦德昌缠着窦世英:“七叔父,‘知所以修身,合下节’,是您给四妹夫出的题吧?”

  “我没有啊!”窦世英奇道,“难道不是宋先生出的题?”

  他怎么敢给宋墨出这么难的题?要是宋墨答不出来,岂不是会破坏他们翁婿之间的感情?

  窦政昌和窦德昌不由得面面相觑。

  窦世英急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们快给我说说!”


  (https://www.tyvxw.cc/ty2/1772698.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