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七章 江东之变
书有详细说明,来自合肥的第二封信只隔了两天半,就再次送入了洛阳城。
显然,总管东南区域情报系统的庞统,对这件事同样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
不奇怪,孙策有勇,周瑜有谋,本来就是一对很难对付的组合。当日若非孙权在张颌、庞统的压迫下岌岌可危,周瑜不得不留下来帮忙,孙策未必会在渡河之战中吃那么大的亏。
如今,江东军虽惨败于中原,但辖下领地却没有被削弱太多,江夏、荆南、江东的统治没有被动摇,损失的主要是新得的淮南,基本上算是回到了原点。
依照这段时间江东方面的备战状况来看,未来的南征之战,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在南方,青州军最强悍的骑兵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主要靠水军。青州水军虽强,可毕竟是远征,很难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孙策之死本来就是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利好消息,如果庞统的推测属实,那就不是普通的利好了,可以说,江东的两大支柱会同时消失。
在魏延、高顺、太史慈出兵增援西线之后的几个月里,王羽还是第一次召开军议。
“士元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代王羽主持军议的仍然是诸葛亮。在天下形势渐趋明朗之后,贾诩开始有意识的放权,情报系统这边,他将更多的责任推给了庞统,军务方面,自然是诸葛亮。
用他自己的话说,年轻人精力旺盛,又不怕累,自然要多承担些。以前是人力不足,形势也紧张,让小家伙们上手还有诸多不便,现在么,反正主公也说要摸着石头过河,那就让更有劲头的孩子们去摸呗,磕磕碰碰的,慢慢也就成为栋梁了。
诸葛亮的确没有辜负贾诩的期望——如果真的有的话……
总之,他的能力正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在这种相对隆重的场合做为主持,也不会招致什么人带有疑虑的目光了。
“在中原大战后,江东内部便有了分歧,其中一派以张昭、张纮等徐淮名士为主,他们认为局势已不可为,应该早做打算,以江东之地为筹码,与君上讨价还价。这一派,可称之为主和派,影响力最为庞大……”
诸葛亮稍一停顿,给听者留出思考的时间,然后继续道:“与之相应的,故讨虏孙将军则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出于野心也好,其他也罢,总之,他的气势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惨败而打消,依然有意与我军争雄。”
在场所有人的神情都有些古怪。
这种时候还有想法和主公争夺天下的人,真不知该如何形容。
说他疯了吧?偏偏孙策的备战工作有条不紊,完全看不出歇斯底里,倒行逆施的味道。
可说他一切正常也不对,连当年的项籍都不肯渡江卷土重来,不就是因为他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吗?以区区江东之地面对整个中原,想自保都很难,还想逆袭么?
幕僚们倒是没有鄙夷的意思,毕竟自家的主公也是这种性格,当年他悍然向袁绍发起挑战的时候,很多人的观点不也和现在差不多吗?
只能说,这么两个人生在同一时代,或许本身就是老天爷开的玩笑吧?也难怪孙策有死战之念了。
“最后,还有以顾雍、阚泽等吴越名士为主的一派。他们既不赞同孙讨虏的激进,认为江东不具备那种力量,同时他们也不认为现在就放下武器是个好主意,他们的观点是,江东进取无望,自保有余……”
诸葛亮向王羽望了一眼,观察了一下后者的神情变化,这才进一步解释道:“他们认为,如今的五路诸侯,以及未来要继续册封的诸侯迟早会成为麻烦,到得烽烟起时,江东就有争夺中原的机会了。”
这番话引起了轻微的骚动,在空旷的大殿内,即使是耳语也会被放大很多倍。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理由,究其根本,还是江东世族不愿意放弃现有的地位和利益,认为我军强在骑战,凭借大江天险,严防死守,就有希望抵挡住我军的侵攻。”
江东豪族在江东军中的地位很超然,随着江东军势力的扩大,各家的地盘和私兵力量也一直在快速增长。
在孙策全取江东之时,江东的总军力便已经超过了五万,其后又夺取了江夏和长沙诸郡,以及淮南和豫南的部分地区,兵力早已翻了两三倍,可孙策能指挥自如的,却只有他带去渡河的那三万人马。
就这三万人,还不全是他的嫡系,其中还包括了朱桓的五千私兵,以及陈武的三千老底子,真正完全属于孙策的班底,只有阵亡的韩当和两万两千人马而已。
这不是特例,其他诸侯势力也多少会有这个问题。
曹操的解决办法就是扩大亲族势力,逐渐以亲族来取代外系实力派,以巩固曹家独大的地位。
孙策则是直来直去,直接以强力压服,除非所有士族一起联合起来,否则江东没人能和他正面叫板。历史上的孙权则是以权术,在外来派系和本土派系之间搞制衡。
正因如此,在曹操势穷的时候,世族们的选择是各自回家,对王羽的新国策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而江东和益州,主流意见却是继续顽抗。
熙熙往往,所为何事?
无他,唯利益使然。
“在这种形势下,自身实力遭到严重损伤的孙氏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压服各方势力了。在这种时候,孙讨虏为了尽快恢复实力,竟是在山越诸部身上打起了主意,这对江东各方势力的利益,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伤害。”
山越就是江东的土著,是地方世族扩大人口,掠夺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
特别是扩大人口,江东地广人稀,能够开拓的地方多着呢,光靠中原逃难的人可不够,更多的还是要从身边来寻找。山越是土著,没人权的,抓来就是上好的农奴,训练一下就是相当剽悍的战士,顺便还能抢到一些钱粮,正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孙策为了快速恢复力量,和山越达成了和平协议,出兵的部落今后都可以得到将军府的保护,顿时斩断了江东世族的一项重大利益。
再加上各方在对外策略方面的分歧,会有暗流涌动也算不上稀奇了。
诸葛亮还在继续说明着,又说到了孙氏内部很可能也产生了分歧。
听到这里,王羽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思绪飘忽着,突然凝聚出了一个很奇葩的念头:历史上暗算孙策的,不会就是他的弟弟孙权吧?
他没有将这个想法述之于众,只是把自己给吓了一跳。
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还真就未必一点都不靠谱。
对于孙策之死,后世的诸多猜测中,以郭嘉或是曹操的嫌疑最大,这是从得利原则推导出来的。当时正处于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多面受敌,一旦孙策兵出淮南,对他造成的威胁可不是一般的大。
提前解决掉孙策,危机自然就此解除。
然而,以同样的思路放在孙权和江东世族身上,何尝不能得出相近的结论呢?论得利,孙权得利难道不是更大吗?古往今来,兄业弟承的又有几家呢?
还有一些细节可以作为参考。
周泰在孙策身边的位置,和曹操身边的典韦、许褚差不多,是近身护卫。可偏偏就在孙策遇刺之前,孙权将其讨要至自己的麾下,削弱了孙策身边的保护。
此外,孙权对待跟着孙策打天下的功臣们的态度,也很值得商榷。孙策死后一直到赤壁之战,周瑜一直没能外放领军,说是和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可他的长处本来就不在政务上。
再考虑到孙权对孙绍的防范,不难得出结论,孙权与江东世族同谋弑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然,寻根问底的追究这些秘辛,对王羽来说,倒是可以极大的满足他的八卦心理,对别人来说就意义不大了,似乎没必要这么郑重其事。
但实则不然,这将涉及到一个重大决策,那就是评估策反周瑜的可行性!
历史上曹操打过这主意,被周瑜言辞拒绝了,王羽也不敢保证自己的魅力肯定比曹操大。不过,若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孙权或江东世族和孙策之死有关,那事情也许会有些不同。
毕竟现在的周瑜和孙策的兄弟之情还很深,也没有家小留在孙权身边为质,更重要的是,庞统的情报系统对江东的渗透还是很成功的,这件事还有追查的余地。有必要的话,庞统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栽赃!
孙策已死,再去了周瑜,江东实力虽在,却没了真正有战略眼光,能激起将兵战力的人。
其实不光是这两个人,历史上在孙策、周瑜之后支撑江东局面的几位大才,鲁肃、陆逊、甘宁,除了吕蒙之外,几乎都在王羽麾下。
没有这些难缠的对手,不久之后的南征之战,将会变得轻松很多,牺牲和耗费都会大幅降低。
军议最终得出了可行的结论,但这个说客却不大好找。
以周瑜的智谋,普通人去了恐怕会自取其辱,说不定还会被反过来利用。可若是派遣才华相当的人去,安全性又难以保障。
孔融、祢衡、鲁肃,以及新来的法正,一个个人选被提出,然后又被众人否定,最后,诸葛亮竟然主动请缨。
“孔明,你应该清楚这一趟有多危险吧?”王羽皱着眉头看向自己的参军。
“回禀主公,臣已经想清楚了。”诸葛亮躬身答道:“不过,就眼下而言,臣是最好的人选。”
“首先,身份相当,以周瑜的心高气傲,去的若是无名之人,他恐怕会感觉被轻视;其次,年龄相近,说起话来也比较方便;第三,若论及对主公新政的理解,恐怕也只有老师与文和先生能超过臣;再有,亮兄如今在江东为官,当初的引荐人正是周瑜;而且……”
虽然没特意标榜自己的口才,但诸葛亮一张口就是滔滔不绝的七八条理由,条条有理有据,而且看那他那意犹未尽的样子,如果让他一直说下去,说不定一直能数出几十条来。
总之,说服力是相当之强。
王羽最终还是被打动了。既然安全性能得到保障,那么,让这对冤家直接对话,不正是天作之合吗?
那首诗怎么说的来着?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就这么办吧。”王羽颔首微笑之间,历史的车轮开始了加速转动。
最新全本:、、、、、、、、、、
(https://www.tyvxw.cc/ty17939/224626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