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
大明軍队贸然加入战争的行为,顿时让这场战争的走向变的扑朔迷离了。
西方国家极为惊诧,在大明刚刚结束的跟美国的战争中,他们一度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决定在必要的情况下,介入美国战争,阻止大明通过占领美国领土太过强大。
这次大明突然利用了日本的屠杀行为,介入了日本和清廷的战争,让西方再次开始互相勾连,通过对法国和美国两场战争,他们判断大明已经变得过于强大了,一个强大的,上亿人口的黄种人国家,在他们意识中造成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必须限制大明的扩张,已经成为共识。
英国早就开始限制大明的发展了,对美国开战还有削弱美国的作用,但一旦大明统一了中国地区,英国人认定他们在东亚的影响力,将被大明排挤出去。所以早在曾国藩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就出兵出力,帮助曾国藩打击太平天国了,扶持满清已经成为一项国策。只可惜清廷自己不争气,一边是英国希望扶持清廷权臣增强清廷的国力,一方面是满清朝廷在想方设法平衡这些权臣,限制他们的权力,一增一减清廷还是那个清廷,死气沉沉,没有希望。
但这样的清廷,英国也不想看到被大明统一,因为毕竟这是一个三一人口的国家,一旦由大明这个已经开始现代化的国家管理起来,所带来的国力增长是英国无法控制的。
于是英国立刻就向大明交涉,认为大明破坏了中立法,贸然介入战阵会让地区和平彻底失去控制。大明答复说,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文明和野蛮的问题。不在一开始就制止日本的屠杀行为,会让更多的无辜平民遭受屠戮。大明反问英国,愿意承担一切道义责任吗?
日本的屠杀行为,让英国也很难接受,如果他们敢承担责任,他们相信大明肯定会将之后的所有平民伤亡,都推到英国的身上,让英国的荣誉受损。所以英国不肯承担这个责任,大坚决表达他们的态度,认为大明贸然介入战争是不合法的,同时也向日本施加了压力,要求日本约束军纪。
可大明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十万陆军很快就像旅顺发起了攻击,至于海军只限于防守,用海军冲击要塞的事情,大明海军已经吃过太多亏了,尤其现在的要塞已经被日军所控制,不是清军那群兵痞,不可能随便就放弃阵地的。
明军的进攻相当艰苦,这不是战斗力问题,刚刚结束的美国战争,让明军锻炼出了一批王牌部队,战斗力远胜于日军,武器装备上,大量装备毛瑟92式步枪也远胜日本的金钩单发步枪,大量装备的机枪更完胜日军,火炮上也占据绝对的优势,陆军重炮甚至可以跟旅顺的要塞炮互相轰击而不落下风。
旅顺的要塞体系营建工作,是李鸿章一手主持的,用料十足,设计科学合理,理论上来讲,这里是很难被攻克的。日俄战争中日军对这里的进攻就显示了这一点,尽管那时候俄国经营的更稳固,但现在的旅顺也不是轻易就能被攻克的地方。
日军大山岩部,两万余人,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占了这里,如果说是打下来的,真的很难解释,不用具体情报就知道,这里几乎是让清军拱手让给了日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地最高文官,道员龚照玙临阵脱逃,战前就坐船逃到了烟台。
关于这个人的资历,则完全是李鸿章一手提拔起来的,提拔他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他有钱。龚照玙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富户,是李鸿章的老乡。1871年投效北洋制造局当差,由监生捐纳同知、知府、道员,一路升迁靠的都是捐官。1890年经李鸿章推荐,总办旅顺船坞工程,并会办旅顺船坞营务处。这是一个毫无战场资历,仅仅凭着跟李鸿章的老乡关系加上金钱铺路爬上来的富家子弟,让这种人在旅顺指挥,结果早就注定。此战李鸿章罪责最大。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守卫旅顺的各路淮军、湘军人马谁也不服谁,更不会服从一个文官,所以龚照玙才选择了逃跑,这种明显洗地的说辞不足为信,作为地方自高官员,即便明知必败也守土有责,放在满清制度没有崩坏的时代,这种官员必死无疑。满清入关之初,大量投降了满清的地方文官,在各路起义军的攻击下,都不敢放弃城池,反倒到了晚期,大量逃跑的。
追究原因,只看这个龚照玙后来的结局便知,他因为临阵脱逃,后来影响很坏,被定了一个斩首刑罚,但他手眼通天,白花花的银子砸下去,竟然没有执行,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他也只是被关押,而没有处斩,并且在八国联军时期被释放,回家乡病死了。
这显然是一个背景很深的人物,而他的背景毫无疑问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如此力保他,在看看他是李鸿章举荐的营建旅顺工程的官员,这项工程中到底有多少猫腻,不难猜测。李鸿章死后给家族留下了两千万两银子是哪里来的,不就是这种人贡献的吗。
所以从用人上来看,后来李鸿章背甲午战争的黑锅也不算冤,只是其他人也逃不开罪责罢了。
龚照玙跑了,看看留在旅顺的军官的表现,当时在旅顺的军官,全都是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一干湘淮名将。张光前、黄仕林、姜桂题、程允和、卫汝成、赵怀业、徐邦道等诸将,这些人看不起龚照玙这种人,由总兵张光前出面召集诸将,推选出一个主帅。由资格最老的姜桂题出来承担主帅,可姜桂题目不识丁,才资平庸,诸军坐视观望、互相推诿。
这群人推举出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好人,依然是只为自己着想,其中徐邦道算是能打的将领了,守在主阵地上,不到半日就借口军队缺粮擅自离开,从李鸿章到淮军精英,都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这场仗怎么打。其实如果能鼓起勇气,或者放下私心,淮军即便打不过日军,至少也不会将这种坚固要塞拱手让人。聂士成守凤凰岭就是例子,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让日本人打下他的阵地,而他的軍队并不是什么精锐。
如果李鸿章能够在旅顺放一个能压得住场面的大将,日本人别说一天了,以他们还在使用青铜大炮的水平,一年都未必打的下来,可淮军老将刘铭传等人都不在这里,听说是重病在身,湘军老将刘锦棠也在这年病逝,无将可用是一大问题。但如果李鸿章能够下达严令,整个满清还是能找出一个大人物的,别的不说,派一个高级文官去旅顺,恐怕都比让这些武将互相推诿好的多,比如派一个兵部尚书去。
这种大方向山的指挥失当,责任应该由满清朝廷,或者说皇帝来负。
但旅顺之战,始终有一个迷局,那就是日军为什么在旅顺搞大屠杀?
如果说作战艰难,激怒了日军,这就是扯淡了,跟后来的日俄战争相比,这次旅顺之战几乎就没有战斗。
还有种说法,那就是日军为了震慑满清,效法蒙古人的政策,不希望看到抵抗。还是他们在朝鲜过的太好了,一路轻松推进,到了旅顺稍微遇到一点抵抗,就不满意了。
根据历史资料,是日本第一个进入旅顺的第一师团参谋长大寺安纯建议,使团长山地元治同意后,日军在旅顺发动了大屠杀,将旅顺城中两万多人杀尽。
这依然是军官的自行其是,不是伊藤博文等人的手段,不是给伊藤博文洗白,而是这种明显让日本出于国际道义不利地位的行为,日本政客是不会采取的。这场战争中,日本政客一直在试图让日本扮演一个文明国家的角色,他们允许了大量欧美记者随军采访,西方人看到的是日本建设合理的野战医院,不但医治日本伤员,还收容清军伤员,救治受伤百姓。而清军则是抢劫自己的老百姓,残杀日本俘虏,很多记者都拍下了被清军砍掉四肢,切掉了蛋蛋的日本俘虏尸体。因此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在西方的形象越来越好,满清的野蛮形象越来越深入西方人的心理。
就在这时候,爆发了旅顺大屠杀,显然不是日本政府有意计划的,而且因为有大量随军记者,这件事连隐瞒都做不到。第一时间传遍了全世界。日本文官政府只能引导,而不能否认,最后的操作是,收买西方报纸,发表日本屠杀的都是装扮成老百姓的满清军人的谎言,最终随着满清战败而遮掩了过去。
但现在他们无法遮掩了,大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比日本大的多,大明搞宣传战的经验更丰富,在日本有确凿无疑的行为下,全世界都知道日本的屠杀行为,不但西方知道,大明还通过在整个中国的商业渠道,通过一个个大明的和满清的商会组织,将印刷的传单,传入了满清内陆,连四川的老百姓都知道,日本跟大清开战了,而且胜利后会屠城。此前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战争爆发的消息。
日本屠城的消息,通过报纸和传单,至少在整个中国地区的文人心理,留下了深深的恐慌,日本占了旅顺屠城,那么占了北亰呢,占了南京呢?
就在他们忧虑重重中,大明出兵了,并且在一个星期的激战之后,攻占了日军尚没有牢固控制的旅顺,明军付出了一万人的牺牲,两万五千日军,则战死了两万人,五千被俘虏。
攻占旅顺之前,大山岩等日本中高级将领集体切腹,五千俘虏中绝大多数是士兵,少数低级军官。
大明将日本军官的切腹,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为畏罪自杀,同时在公开状态下,对俘虏的日本官兵进行了审判,判处他们犯有谋杀罪,所有军官一律枪决,普通士兵判处十年的苦役,发往大明殖民地服苦役。
世界舆论哗然,对大明将自己作为救世主一样的审判行为感到怪异,但各国政府关心的是,大明的军事行动,他们担心大明借此机会加入战争,火中取栗,占领满清领土。
但就在这时候,大明跟日本达成了协议,继续保持中立态度,开始从大连撤军,这种行为没有减轻西方人的疑惑,反而更让他们迷惑了起来。
(https://www.tyvxw.cc/ty1731/4076765.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