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小苏和黛玉

第四百一十五章 小苏和黛玉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网络论坛上混时间。因为,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空白环境里,我怕把自己呆傻了。

  我加入了一个群,主要是讨论心理的。这个群里,女性比较多,而我对女性,是不太了解的。因不太了解,所以有好奇的探索。

  一个女性朋友说,她在网上,几乎没有现实中的朋友。她在网上可以大胆地说话,觉得很放松。但在现实中,哪怕是同学聚会,都说不出话来。

  我在现实中,也几乎没有朋友了。在这个宾馆,我除了吃饭和偶尔逛街,也没什么交往。但是,我与她却是不同的原因。我不接触朋友,不社交,是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我想帮助她,在网上,也算我在做好事。我用自己理解的心理学知识,给她进行了开导。而小苏的情况,我只是大概介绍了一下,是个推销员,社交中的高手,用社交赚钱的人。

  另一个例子,是黛玉,每个人都熟悉她。网络那边的人,也觉得自己像黛玉,这是个自寻烦恼的家伙。

  在我接触的朋友中,大部分是脸皮厚的。因为,脸皮厚、吃个够。今天最流行的歌星影星,都是人来疯,越是舍得做,越是脸皮厚,越有表演天赋。

  听小池说过,她们传媒大学,学表演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辱骂,很难听。我当时觉得,大学教授了,怎么这么没礼貌素质呢?

  后来,小池解释到,吃开口饭的人,靠脸吃饭的人,也就演员,必须脸皮厚。如果连挨骂都接受不了,怎么接受闪光灯下的众目睽睽?我明白了,挨骂和接受羞辱,也是专业训练的一部分。

  小苏的脸皮就特别厚,可以在别人的愤怒和打脸中,发自内心的微笑,因为推销,也是一个脸皮厚的工作。

  而现实中,有许多脸皮薄的人,他们因为不成功,因为接触社会面小,所以,没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他们,却大量地存在。对别人评价的敏感,或许是他们脸皮薄的原因。

  比如林黛玉,脸皮就特别薄。明明喜欢宝玉送的东西,嘴上却不敢承认。宝玉亲口问过来,还要否认。对自己最爱的人,都保持着害怕批评的状态,怪不得,宝玉好久都无法确认,黛玉是不是真爱他。

  好多恋人,因为所谓的自尊,而忘记了及时表达,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过,是爱情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了。人只要有交往,就会有评价。这些评价对你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你有自由选择权。

  不喜欢我的人,我离开就是了。何必非要讨好呢?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会在人际交往中,难以控制自己有很多的内心戏、总担心别人内心给了自己“差评”。这样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无论是恋爱,还是日常与人交往,他们都会感受到很多焦虑、恐惧和压力;而周围那些与他们交往的人,也难免因为他们的误解和揣测而感到困惑。

  这些“爱多想”的人,通常有如下六种特点:

  第一,与人交往时,先预想最糟糕的局面,即使每次其实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下一次还是会做最坏打算。想交往又怕留下不好印象,这种人,在没见面之前的犹豫,浪费了自我表达和取得对方印象的机会。更严重的是,有的人在极端情况下,主动逃避与人的见面,错过了最想见的人。

  第二,在说话、做事时,会特别在意他人的感受;这让自己说话完全没有底气,老是随声附和,变得谈话毫无价值。

  第三很会察言观色,在意别人的一些非语言表达,比如表情、眼神和小动作。猜测他人的好恶,再作出自己的反应。这种被动型的社交方式,目的是企图获得完美的评价。其实,他们忘掉了社交的基本目的,给人留下印象。不管是好的印象还是坏的印象,你连印象都没留下,什么都谈不上。

  第四,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自己、批评自己,或是不太喜欢自己;季羡林说过,人人都喜欢我,我不可能做到,我又不是演员。其实,演员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不可能不被批评和拒绝,因为没有完美的人。你的存在,只是因为你的特征。

  第五因为这些担心,有时候会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甚至回避和他人打交道。想去不敢去,这是爱情小说中常有的桥段。与其表白被拒绝,不如不表白,保持友谊。这样,留给了自己最大的遗憾。

  第六当真的被批评或被拒绝的时候,内心反应往往特别剧烈,哪怕表面上装作没事的样子。生闷气,一个人找地方疯狂发泄,又害怕别人看出来。

  如果你觉得,上面很多条都“戳中”了你,那么你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也属于“高敏感”的类型。

  不把社交当成轻松的旅程,总是当作考验,这就患上的社交恐惧症了。

  人际关系敏感是一种人格特质。人际关系敏感度较高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会特别在意他人的行为和感受,对于被拒绝、被评价会尤其敏感。

  这种针对交往过程中负面反馈的敏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认知和情绪层面上,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倾向于对他人可能发出的负面反馈感到过度担心。

  比如,他们有事想要找朋友帮忙。但是,在还没有开口问对方的时候,他们在心里可能就已经开始反复纠结,设想各种被拒绝的情况:

  他会不会不愿意帮我呢?万一他其实不愿意帮我,但是我这么问了,他不好意思拒绝我怎么办?有时,他们因为实在是太担心了,会一直拖延求助,纠结到无法开口。

  从行为层面上,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更容易对他人的负面反馈做出过激反应。

  在上面那个例子中,如果朋友真的拒绝了他们,无论实际上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往往都会感到非常不安,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哪里没做好、被嫌弃了,对方才拒绝帮助自己。

  所以,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们可能都不会主动去联络对方;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也不太愿意再寻求他人的帮助。

  如同心理学家G.C.Harb等人所说: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往往缺乏自信;他们总是会曲解别人的意图和行为,让自己在和人交往时陷入窘境,表现得很尴尬,或是干脆回避社交。

  可以说,他们的内在自我其实十分脆弱。因为害怕被拒绝、担心不被喜欢,他们不敢向任何人暴露内心深处那个可能不完美的真实自我。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想起我们曾经探讨过的另一类人——那些无法说“不”、总是忍不住取悦别人的“讨好者”。的确,讨好者十分在意周围人的眼光,怕被拒绝,也怕给别人添麻烦;但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不一定有讨好他人的倾向。

  比如小苏就是一个典型的“讨好者”,但他讨好是有目的的,是想拉近距离,作生意。讨好是他的职业,不是他的人格。

  而黛玉,是敏感者。她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以至于颠倒了主次,有时为了在仆人面前表达尊严,居然对自己最爱的宝玉,尖酸刻薄。

  举个例子,在怕被拒绝这件事上,两类人的内心戏可能会非常不同。

  讨好者总在过度帮助他人,满足他人的一切需求;在担心被拒绝时,讨好者的内心戏是“如果我不能让周围人满意,他们可能会抛弃我”,于是会加倍努力地取悦他人。

  而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在担心被拒绝时,会更多地纠结于对方可能会怎么想,沉浸在可能被拒绝的焦虑之中;如果真的被拒绝,人际关系高敏感者的内心可能是崩溃的,只剩下一句“我自闭了”,并回避后续的交往。

  甚至有时,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会在认为对方可能讨厌自己时,主动表现出自己不喜欢对方,以此维护自己的骄傲和脆弱的自尊心。这明显就是黛玉的做法了。

  人际关系高敏感者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一边纠结自己是不是又想太多了,一边继续担心别人对自己可能有哪些不满。黛玉作为寄人篱下的人,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也许,这是她内心敏感的主要原因。

  长期处于这样的担心、纠结之中,人是不快乐的。有多项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高敏感可能会从社交、情绪、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社交与情绪压抑。黛玉多思,不如说她太敏感,最后患了忧郁症。许多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因为过度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需要。久而久之,由于自证预言,周围人可能真的会容易忽视他们,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频繁碰壁。

  而当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时,高敏感的人会感受到强烈的不安,甚至会表现出社交退缩的倾向。

  第二个影响是,精神疾病风险。人际关系高敏感会增加人们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包括抑郁症、焦虑障碍等。

  人际关系高敏感也可能会引起进食障碍的恶化。研究发现,由于过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会更相信节食和减肥能够带来整体的自我提升,更渴望让自己的身材符合主流的苗条审美。

  第三个影响是,身体疾病风险。人际关系高敏感对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人对疾病更为易感,这使得他们患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黛玉的肺病,肯定不是营养不良产生的,而是与自己的性格高度相关。

  那么,这种感情形成的机理,有哪些呢?根据我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情控制”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童年时父母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和他人相处时变得敏感、易焦虑。其中,那些过度保护孩子、同时很少关爱孩子的“无情控制型”父母,最可能使孩子发展出人际关系中的高敏感。

  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父母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就是去回应孩子对于关爱的需要,以及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模式。在依恋关系中,孩子会去做两个判断,一是判断他人在大体上是否能够关爱自己、支持自己;二是判断自己是否在他人眼中是值得被关爱的。

  “无情控制型”的父母,不仅阻碍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本身对孩子也很少提供情绪上的关爱和支持,常常拒绝孩子对于陪伴、肯定的需求。这些早期依恋关系中被冷落、被束缚的体验,使得我们在长大后相信自己不值得被关爱,而是需要依靠外界的积极评价来肯定自己;同时,我们也会难以信任他人,认为他人总是会像父母那样拒绝、否定自己。

  第二、心理需求的挫败。心理需求挫败是指个人有心理需求的体验遭到破坏,这是一种主观的体验,通常受到过往的社交经历影响。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过去我们的内心有一些需求,比如做错了事情很慌张,想要被安慰;但是其他人给的反馈是,做错了要承担责任,需要安慰是软弱的表现。

  这样的反馈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心理需求本身是不好的,有这个需求意味着“我不行”。类似的经历多了,我们就会产生心理需求挫败。频繁遭受心理需求挫败,特别是小的时候,会影响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使得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变得敏感,在尚未开口前就先行自我否定。

  第三、社会性别角色赋予的期待。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陷入过度敏感,对于拒绝的信号更容易感到不安。同时,女性也更容易在收到负面评价时将羞耻感内化,认为是自己有问题,才导致别人拒绝和批评自己,从而担心在未来遭遇更多的拒绝和批评。

  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性别角色有关。比起男性,社会更期待女性成为关系中的照顾者,维持关系的稳定。因此,女性更多地发展出对人际关系中“非语言线索”和“言外之意”的敏感度,更在意他人的心情,并认为自己有责任照顾每个人的感受。

  马克思说过,过去的哲学家总是在思考如何解释这个世界。而他,却总在思考,如何改造这个世界。

  虽然人际关系中的高敏感会带给人们许多困扰和风险,但它本身是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某种疾病,甚至也不能说是一项缺点或毛病。毕竟,人际关系高敏感所揭示的,是我们对关系一直以来的重重恐惧,和长年累月积攒的挫败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担心和敏感都不是多余的;它们是在保护你,避免你受到想象中的伤害。唯一的问题在于,那些伤害可能并不会真的发生。

  所以,在自我调整时,你首先要做的,是更为细致的觉察。在哪些时刻,你会感到特别担心别人拒绝你?和谁说话时,你会特别害怕他的批评和否定?你当时是怎样反应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去问自己这些问题,但不必立即诉诸改变。只是接纳这样的自己就可以,让自己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你有这样的一面,看一看它具体的、真实的模样。

  接下来,你可以去进一步向内探索,自己担心、害怕的情绪背后,有怎样的核心信念。依照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核心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理解外部世界。一些常见的负面核心信念有:我是不可被爱的、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值得被善待、我是不重要的、我没有什么价值……

  即使同样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每个人的核心信念也可能有所差异。你可以借助一些书籍、课程的帮助,或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寻找自己的核心信念。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的核心信念是如何影响了你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你在意他人的感受、担心被拒绝,可能都是受到这些信念的驱使。

  在此基础上,你需要了解的是,内心深处每一条核心信念,看似难以动摇,其实都代表着一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比如被爱、被认可、被接纳和善待、被重视、被夸奖……去明确你真实的需要,因为每当这些需要被满足,你都会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撼动那些负面的核心信念。

  而满足内在需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我关怀。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实践自我关怀。不妨尝试以下几个小练习:

  用对待好朋友的方式对待自己。如果你的好朋友也在担心会被他人拒绝,总害怕别人不喜欢Ta,你会如何安慰Ta?试着用同样温柔的态度,对自己说一遍同样的话。

  把担心和焦虑写成信,寄给自己,过一星期再给自己写一封回信。隔一段时间再读到当时内心的不安,我们或许会由衷地为那个胆怯、纠结的自己感到难过。而这就是自我同情和关怀的开始。

  改写担心的内心戏台词,区分实际和想象。下一次,再担心“他会不会不喜欢我这样做”的时候,对自己说,“我在担心他可能会不喜欢我这样做,但实际上,他也可能是喜欢的”。

  或许,在人际关系中高敏感的你,要用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够开始相信,人际关系中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拒绝和批评;即使是那些真实发生的拒绝和批评,往往也并不是在针对你。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你怀着忐忑的心情,所做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勇敢而有意义的冒险。它们会带着你一点一点拨开内心恐惧的迷雾,体会到人际交往中的真实。

  我其实不想用专有名词来说服外行,我最讨厌乱用外国名词吓唬中国老乡,但顶不住,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太多,所以不得不引用。

  当然,我也给她作了解释。虽然她不怎么敢问每一个词的意思,但我主动把自认为晦涩的名词,作了详细的解释。按她的心理特点,她估计会猜测,我在解释中会厌烦她,于是,我就大谈,我是个好为人师的人,能够在她面前当一回老师,是她成就了我,我感谢她。

  这让她很高兴,也许,她第一次感受到,给人添麻烦,居然是一件有功德的好事。

  她的网名叫“平凡”,我曾经玩笑地说:“你为什么不叫黛玉呢?”

  她的回答:“我也觉得自己像黛玉,但是,我不敢说出来,更不敢拿她当名字。因为我又老又丑,如果网名叫黛玉,别人会笑话。”

  网络是个虚拟空间,只要仅保持在神交的状态,别人的嘲讽对你的现实,有什么影响呢?

  从她的网名来说,估计是个六零后,年纪比我大多了。这么大年纪,活在自寻烦恼的世界里,太痛苦。我觉得,我真的是在做好事。

  上网后的观察,觉得从名字上,大概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年纪。心理模式的不同,在名字的取法上就有变化。这种巨大的区别,也反映了中国在近几十年里,剧烈变化对人们所造成的不同冲击。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变化太大太快,以至于代沟明显。

  六零后取名有两人特点。第一种情况,就是以两个字为名字。如平凡、菊花、兵哥等。还有一种情况,是以毛爷爷的诗词中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给自己命名。比如叫层林尽染,叫浪遏飞舟。还有很长的,叫什么“红旗温卷西风”,这是他们青春的印记,一生逃不掉。


  (https://www.tyvxw.cc/ty169251/5007830.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