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变化
东方魅力大厦!
卓伯棠站在大厦门口,看着龙飞凤舞的六个鎏金大字,忍不住用手摸了摸。
林年同见状,笑着问道:“怎么,想回来上班了?”
“当然了,你们在香港搞的如火如荼,我却只能在台湾做冷板凳。”卓伯棠摇了摇头,有些感慨的说道:“没想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发生了这么多变化。”
“是啊,一年之间,变化如此之大,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林年同也感慨了两句,然后试探着说道:“你既然想回来,不如找个机会跟沈先生申请一下?”
“再说吧。”卓伯棠举棋不定,一边朝大厦里走,一边说道:“其实台湾的工作又清闲又安逸,薪酬也和你一样高,按理说没什么不满意的,只不过台湾电影行业一团死水,呆在那地方闷得慌,有种虚度光阴的感觉。”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台湾现在还在戒严,政治高压。”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金像奖过后,很多人都以为台湾电影业会有大动作,现在都快9月了,连个水花都没看见,还是一切照旧,继续拍那些谈谈谈,谈恋爱,爱爱爱,爱美女的电影,我看明年的金像奖,台湾或许会颗粒无收。”
“也不至于吧,李行导演的《原乡人》就不错,上周我去看了,很精彩,应该会在金像奖上有所斩获,还有年初的《源》,也是很有深度和广度的电影,徐枫演的很出色,我很看好她拿奖。”
“一两部电影能起多大风浪?”卓伯棠叹息一声,说道:“《源》本来是3小时30分钟的电影,为了迎合市场,硬是被缩短成2小时10分钟,剪辑的乱七八糟,很多细节表述不清,严重影响了它的品质,《原乡人》虽然不错,但是这部电影的人物原型名气不够大,在金像奖上会很吃亏,你想,24个评委里除了5个台湾人,其余的有几个人知道钟理和是谁?哎对了,明年的金像奖评审团名单定了吗?”
“还没,陈柏生列了个50人的大名单,沈先生还在考虑。”
卓伯棠哦了一声,他站在电梯前,看着空旷安静的大厅,问道:“香港电影文化中心搬走了?”
“搬到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了,那边场地大,剧组多,能实地教学。”林年同指了指左边的走廊,说道:“空出来的地方,现在免费借给几个新成立的协会办公用。”
“都什么协会?”
“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国际影评人协会,香港电影导演协会,香港专业摄影师协会,香港编剧家协会,香港电影动作与特技指导协会。”
卓伯棠被他一连串仿佛说相声一样报名逗乐了,笑着说道:“真够厉害的,香港拍了六七十年的电影,从来没出现过什么协会,现在一下出现这么多!”
“香港电影以前一盘散沙,公司互相拆台,艺人争风吃醋,根本组织不起来,沈先生借着金像奖的机会,站出来把所有人都约在一起谈,他带头,于是就搞起来了,明年金像奖,这几个协会会评选一些专业奖。”
“《三国演义》里说蛇无头不行,兵无头自乱,沈先生做事大气,眼界又高,愿意出来当领头羊,是香港电影的幸事。”卓伯棠在进电梯之前,又指了指右边,问道:“那边呢?”
“那边是‘魅友’俱乐部,东方魅力之友,简称魅友,是东方魅力电影公司影迷集会搞活动的地方,前阵子刚成立的,现在还不到一个月,就有上万的会员了,对公司形象和电影宣传都有很大助益。”
“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创意。”
两人闲聊着上了三楼,进了《第一电影评论》编辑部,卓伯棠扫了一眼,然后笑着说道:“呵!这么自由。”
确实自由……
桌子有的横有的竖,椅子有的大有的小,有人西装革履,有人t恤短裤,有人在埋头奋笔疾书,有人在踱步念念有词,处处显露着轻松随意的气氛,和传统刻板而又严肃的办公室迥然不同……
“沈先生说只要能按时交稿,随便怎么折腾都行,所以我也懒得管他们。”林年同拉开总编室的门,请卓伯棠进去,问道:“随便坐,喝茶还是咖啡?”
“咖啡好了。”卓伯棠没有坐,而是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乱七八糟的编辑部,说道:“台湾有人说沈先生是个独裁者,真应该让他们过来看看。”
“因为沈先生在新加坡的演讲?”
“是啊,就是那个精英威权主义。”卓伯棠笑了笑,说道:“据说台湾的蒋总统很欣赏那篇演讲,还特意让外交部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要了现场录音记录,所以那些民主斗士就说沈先生是独裁主义者。”
“那篇演讲我看过报道,没什么嘛,沈先生只是说了一些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要用精英管理公司之类的话题,每个公司都这样的啊,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才能发展……来,咖啡。”
“年同兄,你写影评是一流,但是政治嗅觉不入流。”卓伯棠接过咖啡杯,在沙发上坐下,说道:“你不在台湾,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沈先生明里说的是企业管理,暗里说的是政府要任用精英,用威权而不是民主来维持社会稳定,引导经济发展……算啦,你对这些不感兴趣,我也是道听途说的,不说了。”
“我对沈先生在新加坡的那个演讲确实不感兴趣,不过我这里有个你应该感兴趣的稿子。”林年同拿起办公桌上一个装订好了的文稿,说道:“你知道的,去年年初,沈先生提出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概念,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年多来,香港电影发生了很多变化,新人辈出,佳片不断,所以金像奖过后,我们准备搞个总结特刊,这是沈先生写的《香港电影新浪潮与类型电影的演化》,你看看。”
卓伯棠放下咖啡杯,接过文稿,问道:“沈先生亲自写的?”
“是的,前天一回到香港就交给我了。”林年同在他身边坐下,说道:“写的很好,立意很高,既总结了过去,又前瞻了未来,对香港电影甚至整个华语电影都非常有指导意义,我准备拿它作为特刊的压轴篇。”
卓伯棠翻开文稿,凝神细看。
这篇文稿很长,前半部分是总结1979年以来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种种现象,后半部分则是在讨论电影类型化的问题。
“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使香港迅速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变,个人自由程度的扩展以及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疏离都进一步要求个性的舒张和**的满足,正因为如此,所以观众渴求极度张扬的‘狂欢式’的娱乐活动,传统电影所具有的个人性、真实性、启蒙性、批判性、艺术性等特征,已经被大众文化的下列特征所取代——重复化、标准化、娱乐化、商品化、世俗化……”(注1)
“如何才能让观众走进戏院看你的电影?如果没有大明星,那么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类型——标准化生产那些已经被人试过而且成功的东西……”(注2)
“爱情片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比如面向少年的纯美爱情电影,面向青年的浪漫爱情电影,面向成年的生活爱情电影……动作片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型,比如以007为代表的冷战谍战片,以《虎胆龙威》为代表的都市警匪片,以《少林三十六房》为代表的民俗功夫片……恐怖片可以细分为心理恐怖片和感官恐怖片……”
“电影类型化是商业社会的必然结果,在新浪潮中,当所有的新意都被尝试过后,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们将会面临这样的难题:既要循规滔矩又要异于他人,既要制造亲切感又要引入新东西……种种成规和类型,不仅是帮助电影人创作的框架,也是展现个人技艺的机会——如果你不能打破成规,那么最好能玩出花样。”(注3)
卓伯棠足足看了二十多分钟,等咖啡都凉了,才翻完最后一页,他合上文稿,说道:“看过这篇文章,我感觉马上就能去拍电影了,而且保证卖座。”
“我看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林年同拿出香烟,分了一根,然后说道:“沈先生把类型电影的拍摄要点和创意手法都说透了,如何针对观众群体,如何设定人物关系,如何处理矛盾冲突等等,都一清二楚,这个稿子,就像一本标准电影拍摄说明书,照着它拍,即使不能大卖,但绝对不会亏本。”
“这种商业经验,按理说都是一个公司的不传之秘。”卓伯棠把文稿放好,问道:“沈先生为什么要把它们全写出来,然后公诸于众?”
“我也是这么问的,沈先生说电影类型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些东西,即使你不讲,过几年别人也一样能琢磨出来,所以干脆都放出来好了。”林年同吐了口烟,又说道:“沈先生还说,电影其实和罐头没什么区别,类型只是玻璃瓶,好不好吃,关键看食物的味道。”
“话虽如此,但这篇文章一发,肯定会给东方魅力制造不少竞争对手。”卓伯棠还是有些不解,说道:“香港人最擅长跟风,以前光看热闹,不知道怎么跟,现在有了理论指导,沈先生拍什么,他们马上就跟什么,这样会分走很多票房的。”
“沈先生的态度是,竞争对手越多,他越高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精英嘛,都是竞争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
“真豪气!”
————————
注1:根据《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中的文字改编。
注2:根据王家卫的言论改编。
注3:根据《香港电影的秘密》中的文字改编。
(https://www.tyvxw.cc/ty16432/1384226.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