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福星太后来种田 > 第8章 酿酒

第8章 酿酒


  第08章酿酒

  冯遂和冯峻父子两个人尽管知道玉简上有字迹,毕竟他们看到了玉简上有不少刻画的痕迹,可是,这父子俩人还是被玉简上显示出的文字图画惊着了。冯遂先开始惊讶于玉简上的文字居然是早在百年前就已经不再被人使用的籀文。冯遂通籀文,他能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奇士就是因为他才智德行出众。而冯峻则惊讶于那些文字繁华典丽,可是,他看不懂。自从秦李斯立小篆,后来秦统一六国后,天下书同文,也就是说天下人统统用小篆来书写,百多年前的籀文已经没有几个人通的了。等父子两人回过神后,才注意到冯媛已经在屋里的榻上睡着了。

  冯遂嘱咐冯峻将冯媛送到了老妻那里,在等待冯峻返回的时候,他仔细地看着素帛上的文字,越看越惊讶。等冯峻回来后,父子两人将玉简和素帛收了起来,不收也不行了,太阳西斜,房间里已经没有了阳光,素帛上的文字和图画都消失不见了。

  当天吃夕食的时候,冯遂叮嘱冯媛要对玉简和后面发生的事情保密。吃完夕食,父子两人商量了一番,趁着天光未暗,冯峻陪着冯遂在家中的库房里找出了最好的一匹素帛。

  第二天,当阳光透过屋顶的娠鲜壳(不要问作者--娠鲜壳—是什么物使,作者也不知道。作者在查汉代没有玻璃的时候,人们在墙上会装些什么物体来获得自然光,查到了这种用娠鲜壳做的明瓦,据说是一种贝类的壳,能够打磨的很薄很薄,当瓦用,铺在屋顶上,采光。照此看来,有些像玻璃没有大范围使用前,人们铺的明瓦,也是用贝类的壳打磨的,铺成鱼鳞状,也称鱼鳞瓦。)做的明瓦照进房间后,冯遂和冯峻父子俩就忙碌开了。冯遂负责将挂着的素帛上显示出来的文字抄录到准备好的素帛上(很绕口,嘻嘻,绕口就对了),冯峻则注意着阳光的变化,好让铜盆里水下的玉简时刻都能照到阳光。父子两人忙了三天,才把玉简上的文字和图画都描画了下来。描画完后,冯遂将墨灰色玉简郑重地收藏到木盒里,存放起来,存放的地方只有他和冯峻知道。

  随后,冯遂又将用籀文写的内容重新用小篆在另一匹素帛上抄写了一幅,至于那几幅图画则一幅幅分别描画在了素帛上。籀文写的那副冯遂自己收了起来,小篆写的那副则交给了冯峻。(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用素帛,不用木简或竹简?答案只有一个,素帛比木简竹简好用而且方便保管。)

  看到玉简上记录下来的如何制造不同度数的酒,如何用高度数的酒给伤口消毒,如何用中度数的酒给发热的人降温,冯遂和冯峻父子两人的神情越发地凝重起来。对他们来说,玉简上记录的内容太过于匪夷所思。冯遂也曾在壮年时游历天下,为了帮助好友司马迁搜集写史的资料,他也曾广闻博览,可是,玉简上写的他却从未听说过也从未见过。如果不相信呢?玉简却又是实实在在地从家庙中找出来的。冯遂想,这一切也只能是归之于先祖对后世儿孙的保佑了。

  冯遂毕竟是被太史公司马迁赞做奇士的人,他和儿子冯峻商议后决定马上就开始尝试玉简上记录的蒸馏酿酒法。如果酒酿不成,也不过是浪费些粮食,这几年风调雨顺,粮食每石才三十余钱,家里的存粮还有不少,浪费了也没有什么。可是,要是酿酒成功了,这可是潞县冯家的一大机遇。一方面,不但自家儿郎在战场上多了一重保障,另一方面,酿酒中所酿出来的低度数的酒还可以给家里扩大财源。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变法,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汉立之后承秦制度,家中子女长成后要“立户授田”,不论男女都要登记户口,且官府会定期更换。受法令限制,冯家子孙长大后家中长辈会主动操持分家,但是,由于冯家有不少儿郎上战场搏杀,为了照顾那些出征的儿郎们的妻子儿女,冯家随按照律令分了家,却是依旧会居住在主宅附近,近亲同族彼此间守望相助。

  冯媛重生时,冯媛的父亲冯奉世这一辈尚有兄弟五人和姐妹一人在世。冯媛的父亲冯奉世在前将军韩增的军中任军司空令,冯媛的大伯和三伯在老家潞县,二伯和四伯远在外地做官,一个姑姑则嫁到了代郡。冯家居住的上党郡潞县是一个不满万户的县,潞县没有县令,只设了一个四百石的县长,佩铜印黄绶。冯家居住在县城东北面的辛安里,辛安里有五十户人家,冯家子孙们和旧属姻亲家就占了三十八户。

  为了酿酒,先是由冯遂出面见了潞县县长。冯遂曾经在帝都长安当过郎官,交友广,冯氏家族在上党郡到代郡都很有影响力,远的,冯家子孙中有不少在外地或为郡守、或为县令;近的,冯媛的三伯冯原就出任潞县的县三老,且,冯遂已是耄耋老者,所以,别说是潞县的县长,就是上党郡的郡守都对冯遂很是敬重。冯遂出面买了县城东北面荒山下的一片坡地。县城东北的荒山因为不适合种植粟麦,一直荒着,附近的人们平日里只是去那里打些荒草和树枝烧火做饭用。荒山占地上千亩,一直被人荒山荒山地叫着,没有名字。冯遂买的三亩地在山坡下,一亩地里有处泉眼,泉水清冽。

  地买好后,冯家儿郎们和家中的僮仆出动,花了十几天时间,将地用一人多高的土坯墙围了起来,又挖了几间地窖,盖了几间屋子,砌了几眼石灶,修了几座池子。

  在冯遂出面买地和冯家儿郎们平地起墙挖坑盖房子的时候,冯媛的大伯冯峻参照着从玉简上抄录下来的“秘籍”,在自家的作坊里严格按照规格监工制造了蒸馏酒用的木制甑桶、蒸煮用的屉笼、底部尖顶的铁质天锅以及顶部漏斗状的接酒管子。又派人去县市里的陶坊定制了大小不等的陶缸和陶罐。

  等盖好的房子晾晒好之后,制酒就开始了。

  冯家自己就有酒坊,每年冬天都会酿上百余石酒,一方面祭祀和自家饮用,另一方面则分送亲朋。这次蒸酒是新事物,冯峻亲自监控,家中酒坊的老佣工和老佣工的两个孙子是蒸馏酒的主力。

  蒸馏酒前,先要制麯。用石磨将按照一定比例配好的小麦、荞麦、豌豆和糜子磨成粉,加水搅拌,然后放入模子中压制成块,放入密闭的麯室内发酵。

  等麯制好后,然后选择没有霉变、虫蛀和异味的红色的木稷(高粱,后文就写高粱了)。将挑选好的红高粱放入池中加开水浸泡,浸泡九个时辰,浸泡过程中翻动三次,让高粱充分浸泡,之后捞出,放入蒸笼上锅蒸。蒸到高粱开花,熟透,放凉,按照比例放入粟谷壳(小米脱下来的壳)搅拌。冷却后的高粱加谷壳饭里拌入制好的麯粉,然后放入陶缸中发酵。

  等待二十天后,高粱加谷壳饭已经充分发酵,然后开始关键的部分,天锅蒸酒。

  开始蒸酒的这一天,冯峻亲自坐镇。冯家酒坊的老佣工带着自己的两个孙子按照家主的交代,将发酵好的高粱谷壳饭取出五石,按着比例再次加入粟谷壳,放入木甑桶里,一个大的木甑桶能放五石高粱饭。将木甑桶抬到锅上,安装好接酒器和天锅,将水封槽里补足水,开始了蒸馏酒。老佣工自己控制着火候,他的大孙子负责不停地把天锅里热了的水舀出,添入冷水,另一个小孙子则在一旁打下手,拿柴火、运水等等。

  只见酒坊的土灶里不时探出火舌,上面的木甑桶正冒着热气,四周弥漫着醉人的酒香。

  蒸房里的酒香随着蒸汽不停地向外扩散,没有多长时间,呆在蒸房里的人就浑身冒汗了。冯峻热的受不了,出了蒸房,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半个时辰后,老佣工兴奋地跑了出来,边跑边喊“主君,出来了,出来了。”冯峻听到后,也顾不得蒸房里的热,快步走了进去,来到接酒器旁边。木制的接酒器里流出清亮透明的液体,滴入到下方的陶罐里,一股浓烈地呛人的味道扑面而来。

  冯峻拿起旁边早就准备好的陶碗,接了半碗液体,亲自端到院子里,让老佣工的小孙子拿出来一根烧着的柴,亲手小心翼翼地放到陶碗上,就见“轰”地一下,碗里的液体烧了起来,很快,陶碗里大约有半斤的液体就烧完了。

  冯峻长出一口气,嘴角翘起,高兴地说着“成了,成了”。按照玉简上所记载的,蒸馏出来的酒只要烧起来了,就成功了。冯峻将后续的事宜交代给老佣工后,就急匆匆地向主宅赶去,他想亲自告诉自己的阿父这个好消息。


  (https://www.tyvxw.cc/ty15696/122114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