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第150章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xxx、xxx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大会开幕式上,xxx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特殊时期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知识分子受到人们空前的尊重,那时流行一句话叫:落后就要挨打,坊间流传的一个个故事也在诠释着这个真理:说当时我国在建某特大型钢铁企业,引进的生产线却是人家六十年代的淘汰产品,日本人和德国人相互掐,德国人说出真相,会下,日本人抱怨德国人说:“他们现在根本就搞不清什么年代什么水平,现在正是我们一起合伙赚大钱的大好时机,我们又何苦自相残杀呢。”又说:xx考察团,参观法国的一家工厂,人家先问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当得知是中国人后,说:“如果是日本人的话,我们都不会让他们靠近这台设备,说完领着他们围着那台设备转了好几个圈。考察团的领导连声道谢,为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他们的无私精神感动不已。后有友好人士道破天机:是他们认定目前中国的技术水平与他们是天壤之别,就是让你再看几圈你也两眼一抹黑。
霎那间风云骤变,臭老九变成了香饽饽,也有不和谐的声音:这臭老九又要翘尾巴了。
国家在科教兴国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就包括对知识分子的专业对口,和继续教育,叫“回炉”。
陈技术员一块分来的一对同班同学,智商高情商也高。他们来报到很晚,分到交通局的一个汽车修理厂,百十来人。那位男同学说有风湿性心脏病,一年有很长时间在内地养病。女同学挺大一个子,一开始分到120车床上干活,把轴车报废了,于是转到一个专车小销子的小床子上,她也隔三差五出点废品。
结果因祸得福,厂子到交通局要了两个“回炉”指标,两口双双到大连海运学院进修两年,毕业后分到内地某大学教书,后到美国。
20世纪末那位男同学作为美国通用大中华区负责人常驻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建了两个汽车配件厂,夜里,美国是白天,他要接收美国总部的指令,白天再跑各个厂落实,他这样连轴转,在为主人赚钱的同时也为加速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出了一份力。
2009年陈技术员到上海去看他们,两口住着两层楼的别墅,但还是满满的爱国情怀,那位女同学说:美国人的好日子到头了,说他们一个工人都可以住一栋很大的房子,还有游泳池,但那是贷款买的,一夜之间就有可能被赶到马路上去了。
陈技术员的老头从上面的毛纺厂风风光光地回来了,还有厂子和州政府的领导陪同。
林书记和人事科长一头雾水,问怎么回事?我们厂子没有要他回来呀。
对方说是接省工业局的指示。已经给他们另派了人并交接了工作,他们是很舍不得的,小刘在这里干得很好。现在生产线刚刚打通,设备要调试,产品质量提高,产量爬坡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他们说了许多感激的话,并且上升到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高度。然后把一个牛皮纸信封交给了人事科长,可能是对他工作的评价之类的吧。
回来时一个面包车塞得满满登登,除了他个人的行李以外,还装了厂子给他送的一大包羊毛,和加工得粗细不匀的毛线。
“要是能送给两只羊就好了,小孩就有奶吃了。”陈技术员说。她确实曾经这样想过,在陕西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树上都会拴上一两只羊,农人们下地回来顺手捎上几把草就喂饱了。她的校友,小孩儿生下就放在陕西。她说小孩有时就爬到羊的肚子底下去吃奶,真是令人羡慕。
“你怎么不早说?让他们换辆大卡车不就完了。”略一停顿疑惑地问:“羊来了放哪儿?”他们当时住在楼房的的一个1室1厅的套间里。
“我们和苟爱琴换换,她肯定愿意。”
“拉倒吧,这里冬天寸草不生,你给它们吃什么?”一盆冷水把陈技术员浇了个透心凉。
第二天厂子就通知他们,说接省人事局通知,要给他们两人专业对口,说他们两人一个学反应堆,一个学涡轮发动机,要调到xxx的核潜艇基地,就是原来任书记工作过的原子城的一个分部。
老头这个原子能专业毕业可能是在省里挂了号的,几年前在xx湖进行核潜艇下水试验时邀请了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观摩,老头也有幸参加了。这里20世纪末期已经整体搬迁,现在只在原址矗立了一块刻了“原子城”,并涂抹了朱红油漆的三个大字的巨大岩石,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开始陈技术员两口还是兴奋了一阵,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但是现状让他们打了退堂鼓,老头原本身体就不好,又受到上面恶劣环境的摧残,更加消瘦,更让他们胆怯的还是:本来在校就没学多少东西,这么多年下来差不多全忘了。
陈技术员找到当时在农机局当领导的、从厂里调出去的那位厂长,由他带着看起来病殃殃的老头到了省人事局,说明了情况,人事局长疑惑地说:“从来找我的都是想去那里,不想去来找我的还是头一回。”
被陈技术员老头带来的那位同学,因爱人和孩子都在老家,也是很晚才来报到,被分到水电局下属的一个维修厂,也就百十来人。
这位同学根正苗红积极上进,在厂里表现特别突出,而且人缘奇好,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他单身一人在厂的那些年,常常带着那些工人师傅的孩子一起吃饭,后来爱人和孩子来了。
在古海,陈技术员两口和这两家同学常来常往。
当得知陈技术员两口联系好了西安热工研究所时,老头的那位同学开始行动了。他的哥哥在贵州某军工企业当人事处长,很快就给他办好了调动。
厂子很友好地欢送他,还给了许多上好的木料,让他做包装箱。他把东西都打包好,离厂手续还差一个签字,不巧这个管事的人这天有事没来上班。
就在这天水电部的调令来了。说:调xxx到苏州核电研究所,如果在此地能解决住房,可调家属一同前往。
如天上掉馅饼,那份兴奋自不必说。他赶紧给哥哥写信让把他们的档案退回来。
厂子也很配合地给他们办理了调动。
他给陈技术员两口挺不好意思地说了原委。还是在很早以前,厂子在开会时读了一份水利电力部关于我国要发展核电的文件。会后他就给当时的水利电力部部长xxx写了一封信:我是某某大学工程物理系六九级毕业生,愿意为我国的核电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他说当时怕你们笑话我就没告诉你们,压根就没当回事,写过以后我都忘了,所以听到你们要调走,就感到自己一家在这里太孤单了,才联系调到贵州。
这位同志因为是党员或者还有些别的因素,他被调去就管人事,他也费尽心思推荐陈技术员两口。可当时的所长是原东北设计院的院长,他原是从上海设计院调去的,而且带去了原上海设计院许多老知识分子。这些人在特殊时期受尽磨难,有这个机会他就把这些人又带了过来。在所里你如果问别人学什么专业那就是在挑衅,在打别人的脸。
当时的一位领导人,在访欧期间与法国签订了引进核电的若干项目。所以研究所一成立就规格就很高,还为法国专家建了若干栋专家小楼。后因变故,项目搁浅了。
再后来我国自力更生,发展了自己的核电事业,我国的核电当今走在了世界前沿,研究所也发展成了研究院,这位同学也成为了我国核电事业的先行者。现在国家在哪里筹建核电站,项目的立项都还要他参加论证。
他一直把陈技术员两口的事情放在心上,1985年某省建核电局的时候,他推荐了他们,省上也发了函,可考虑到几个孩子的上学和生活问题,主要还是怕业务不能胜任,只好作罢,扯远了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年头,国门洞开让人们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这两句诗回响于祖国大地,激起了全国人民奋起直追的高昂气概,工厂里学技术、搞技术革新蔚然成风,恢复了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工人转正、晋级要经过严格的考核。
陈技术员要定期对车间各工种各个技术等级出考核题,然后一个个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所以晚上还要组织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由陈技术员制定培训计划,请厂技术科对口的技术人员,还请了本地大学的老师上课,各年龄段的人都在给自己补习、充电,陈技术员忙得不亦乐乎,但她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已经大学毕业多年的陈技术员,对恢复高考也是热血沸腾,当家长们拿着一张张由学生们带回家的历年的高考试卷,请她做答时,她那么认真,一边干家务,一边和老头商量着解题,一段时间她居然整理出一本从1950年以来的理工科历届高考试题解答,装订成册,又从过去的作业本、办公纸中收集纸张,由陆茵复写若干份,那些有孩子高考或即将高考的职工们纷纷前来索取,要的人越来越多,陈技术员不得不自己花钱买纸,还要请陆茵复写,最后干脆由陆茵帮着刻蜡板,油印,装订成册,要的人络绎不绝,她也乐此不彼,当然也收获着人们的感恩,有比较熟的师傅还请她和老头上门给小孩辅导,一时他们好像成了高考辅导专业户,但对坐在近邻的陆茵却看着干着急。
(https://www.tyvxw.cc/ty11569937/42178219.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