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 16 章
第16章
安建三十一年,六月初。
安丘县负责征税的范师爷带着差役在各村收粮。
按照纪县令给的账册去收即可。
这事范师爷是做惯了的。
在此地当了十几年的刑名师爷,还能不懂这个。
但这是头一回收粮收的那样顺利。
各家各户跟之前比,几乎抢着纳粮。
也不是他们真的心甘情愿把粮食给出去,而是生怕突然有什么变数。
一亩地只收三成的粮。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啊。
也就一些年纪稍大的农户,遥想四五十年前,好像本地有过两成粮税。
其他时候,那可是一年比一年重。
“纪县令心慈,帮咱们提高收成,还帮咱们减轻田税,真是个好官啊。”
“快交吧,如果以后朝廷令改了,也改不到咱们头上。”
“对,赶紧交。”
安丘县各地,在六月中旬,就把该交的田税全部交齐,心里别提多美了。
怎么感觉,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呢。
炎炎夏日,心里却格外舒爽,不用担心明日吃什么,甚至不用担心秋天冬天吃什么。
这里面,还有一部分更是高兴。
他们并未像大多数人一样去休息,而是继续在田间忙碌。
罗玉村的罗三叔家里还种了春麦,他们家还能再收一季。
虽说春麦收成不如冬麦好,那也是粮食。
按照三成田税来看,他家今年剩下的粮,足够全家十几口全都吃饱!
如果再加上生长旺盛的油菜地,明年说不定能给家里添置一头牛!
这日子,想想就有盼头。
即便如此,罗三叔还是觉得遗憾。
因为他家只顾着种田,没有学隔壁弓家小子养蜂。
如果能分出一房人出来养蜂,那现在家里都有蜂蜜吃了,不用拿捕来的野兔去换蜂蜜糖。
弓家在油菜田里面放的蜂箱,攒了不知多少糖。
毕竟现在那么大片的油菜地,蜜蜂们也忙啊,听说每日都要去割蜂糖。
虽说如今蜂糖产量高了,大家也卖不出去,可放在自家吃那也是可行的。
谁会不喜欢吃糖呢。
有人劝道:“养蜂也不容易,特别累。你家种两季麦子,又种油菜,还带着几兄弟出去猎野兔,砍柴火,已经够累的了,稍稍歇歇吧。”
“不趁着丰年好好攒家底,等以后怎么办?”罗三叔瞪眼道,“跟饿着相比,累算什么。”
他家重孙女刚出生没几日,以后多一口人吃饭,要好好攒粮食的。
说话间,衙门来的差役登记他家孙女的信息。
两岁的幼儿年底会有扶济发放,必须登记在册。
罗玉村如此,其他各村,乃至魏家镇,县城的百姓,都是这样。
即使是本地大户,对此也没什么意见。
衙门倒是对他们有要求,那就是各家佃户的租子要少一些。
今年田税不重,那他们的租子若还如往年,官府会来追究。
有人暗骂纪县令事多的同时,也明白纪县令为何这样做。
还不是为了当地百姓。
作为本地人,即使嘴上骂,心里倒是佩服这个外来的县令大人。
各家全都应下来,同时还盼着纪县令忙完夏税的事,把整顿县学提上日程。
这事确实要紧,纪楚看完夏税的账册之后,便着手准备县学的事。
教谕现在每天美滋滋的,只要县令大人记挂着县学,那一定没问题。
为什么?
看看现在的安丘县啊。
今年收成高,田税却低,县令还带着大家种田养蜂。
哪件事做得不漂亮?
田税这么难的事,都能给他做成了,何况其他。
再者,县学的规划已经出来,他现在忙着跟魏家镇镇长合作,把今年招生需要的费用,以及后续款项算出来。
有了具体数字,再由县里大户们捐钱。
等银钱到账,今年的招生就要开始了。
他去年那会,还埋怨纪大人不给县学拨款,原来在这等着呢。
不愧是纪大人,就是有办法。
所以教谕听到纪县令召他,立刻带着算好的账目去了衙门。
纪楚刚站起来活动,就看到教谕小跑着过来,干脆站着看县学预算。
县学预计招生七十。
包吃包住包课本包笔墨。
一年下来,开支可不少。
但也不至于这么多吧?
教谕还觉得自己罗列的没问题,开口道:“一日三餐每人每天大约二十文,纸张笔墨十文钱,再加上四书五经十五两银子,四季衣服被褥五两。”
总之一连串下来,一个学生一年需要八十六两左右,
七十个学生,就是六千两,再加上其他杂费,基本在八千两了。
供养学生读书,花费本就巨大,教谕觉得,他还是往低了算的。
纪楚翻完账本,笑着道:“想来教谕家境不错。”
官帽底下无穷汉。
更别说教谕还是举人,家境自然可以。
只是当年朝中职位空缺不多,他才当了个教谕。
这点运气没有纪楚好,正好赶上朝中查贪墨,空缺不少位置。
教谕点头:“我家在曲夏州州城有些祖产。”
像他这种情况,只要县学出几个秀才,家里便能把他弄到州城做个小官。
可惜这安丘县情况太差,所以一直没能挪动。
教谕期盼地看着纪县令。
他能不能升迁,就看纪大人的了。
即使都是举人,教谕也知道,眼前这年轻的县令,比他厉害多了。
纪楚却回了案前,直接把几项开支砍掉。
不是纪楚心狠。
而是教谕的条件放出去,势必会有家境尚可的学生过来。
到时候挤压的,是真正贫苦学生的机会。
这不是现代,不是顾及温饱之后,可以追求舒适性了。
跟去年的旧冬衣一样。
东西如果太好,会被不需要的人强行占有。
东西如果一般,反而能发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砍过之后,教谕忍不住道:“那如今县学的学生,恐怕接受不了,八个人一间房,他们这辈子都没住过啊。”
“不想住就回家住,又不是强制的。”纪楚道,“八千两的预算,别说大户们不会捐,我也不会给的。”
最后,纪楚又添了一条。
奖学金。
共分三等,一等一人,二等三人,三等五人。
每年两次大考,按照大考排名发奖学金,从笔墨纸砚到银钱衣食,不一而等。
等砍过的费用算下来,其实一个学生的费用也在二十两,毕竟还有夫子们的月钱,雇厨子的费用等等。
纪楚强调,县学的夫子们也要重新招,重新安排。
这部分费用也不低。
即使如此,最后所需的银钱,也远远低于八千两银子。
教谕眉头拧的根本松不开。
这样的费用,真的够用吗?
纪楚却点头:“绝对够了。”
“还有,把县学空出一部分出来,我另有他用。”
什么用处?
纪楚指了指县里养蜂的文书。
今年县里多了不少蜂农,但真正会养蜂的却不多。
他准备找人教本县人科学养蜂,以后油菜花田会越来越多,连带的蜂箱肯定要增加。
空出来的县学学堂,要用来做职业培训。
教谕想说,读书是圣贤事,怎么还给蜂农腾地方。
但又想到纪县令的能力,知道自己老老实实听话就好,只好点头应下。
再看县学一年所需费用,大概在两千三百两,这甚至还囊括了给蜂农的教学费用。
不愧是农户出身的县令。
怎么这样节省啊。
就这点钱,大户们拿的肯定爽快。
纪楚那边却开口道:“向县里大户要钱的时候,以你的单子为准。”
什么意思???
他的单子,是一年八千两预算啊。
多出的部分?
难道是,送到纪县令家中?
纪楚看他一眼,无奈道:“自然充作明年的费用。”
“今年他们愿意给,明年就不一定了,还不趁着机会多要点。”
薅大户羊毛,他可绝不手软。
虽说一年有一年的账目,但能多要就先多要。
因为他有预感。
不用一年的时间,这些大户们就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陪读。
他们出的银子,除了给穷学生们当束脩,甚至给蜂农们学技术之外,并无他用。
到时候怎么要薅他们羊毛。
要他说,教谕就是太实诚了。
等教谕出了衙门大门,回到县学里,叹气道:“要跟纪县令学的,还有很多啊。”
这种坑有钱人银子的事,教谕肯定不会告诉别人。
而且他跟县令已经有了天然的默契。
纪大人想要给贫家子弟一个机会。
他想要县里出几个秀才好升官。
两人目的不一样,但做事的过程却是一致的。
所以他会尽心尽力做好县令吩咐的事。
这么想着,教谕挠挠头。
当初纪大人同县里大户乡绅们商议免费招生时,用的是不是就这一招?
他们这些人好像全都被说服了。
还心甘情愿好好做事。
甚至不只是他们。
衙门上下,乃至魏家镇的魏镇长同样如此。
纪县令就是有这样的本事,让人相信他,并且按照他的计划行事。
教谕还在分析纪楚的用意。
安丘县其他人,则在认真听纪大人新发的三条公文。
第一条,县学招募四书五经夫子,秀才以上功名的,可以前往县里报名,参加考试跟面试,择优录取。
这部分针对是县里有功名的读书人。
秀才们摩拳擦掌,赶紧拿起书本研读,要是能去县学当夫子,不枉读书这么多年。
考试时间在六月底,马上就要到了!
如果说这一条公文,受益的人还比较少。
那第二条公文,面对的范围就更广了。
但凡安丘县百姓,十二到二十五岁的学子,都可前往县学报名考试,取前七十名,可以去县学读书,包吃包住等等。
这个考试的时间,则在十月份,到时候秋收都过了,大家都有时间去考试。
而第三条,更加不同。
县令大人招募蜂农夫子。
县里懂养蜂的,可以前去报名。
养蜂?
还能当夫子?
那招了养蜂的夫子,是不是还会教他们如何养蜜蜂啊?
纪县令,好像又在给他们找挣粮食的门路了!
(https://www.tyvxw.cc/ty11471307/48015845.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