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 第6章 ——亲政最后一关

第6章 ——亲政最后一关


[借着这次嫪毐叛乱,嬴政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追究,把吕不韦和赵姬那些烂事翻了出来,不仅是他们之间的烂事。
  毕竟嫪毐是你吕不韦进献到宫中伺候太后的。
  你就那么干净?没有参与其中?
  不管你有没有,现在我说你有你就有。
  秦王政十年,吕不韦被免去相国的职务逐出咸阳,回到自己封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以前周的首都之地。]
  [而嬴政要罢免吕不韦的另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全书  26  卷,共  20  多万字,在使用竹简的时代,这个规模差不多已经相当于现在的一套中篇小说了。
  书中融合了儒、道、法、墨、兵、阴阳等多派学说的观点,而将其核心思想归纳起来,正是吕不韦所秉承的无为而治、抚民以静——说白了,就是把吕不韦任上的理念书面化、理论化。
  进而进献给嬴政,希望嬴政接受他的思想。仍然继续使用他的治国理论。
  客观来说:吕不韦对秦国有用吗?有用,是定天下之法,包括后来汉朝早期实行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很大程度上基本是异曲同工。
  因为他根本上解决了商鞅当初变法的核心问题——商鞅的法是打天下之法,把秦变成一个战争国家,闻战则喜。没有解决一统天下之后怎么定天下。
  当然,这怪不到人家商鞅,当初秦孝公要人家商鞅解决的就是怎么打天下。
  商鞅和秦孝公当时压根没想过打天下之后怎么定天下之事。
  毕竟都打了几百年了,秦国还是一个边陲小国,先变法图强活下来再说,谁知道连着六代明君,这么快天下就打下来了。
  第二:商鞅本人也说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大概意思:世道不一样了,法律也要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任何想用一套法万世不移就能够国家长治久安的都是扯淡。
  这方面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朱重八了,费心竭力编写《皇明祖训》。
  想着后世子孙都按着上面做,朱家天下万世永存。
  实际上还没到三代,《皇明祖训》便被扔进垃圾堆,就像厕纸一样有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用用。不得不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朱元璋脸色发青的看着朱标:“雄英怎么还没过来,咱知道标儿你不会这样做,那就只能是雄英了,好啊,看这后人说的,拿咱的话当放屁,好好好,咱让他知道知道什么叫做爷爷的爱。”
  朱标本想劝劝老爹的,本来后人说的就是对的,老爹想靠后世子孙一直遵守《皇明祖训》就能万世永存,世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真那么简单这天下还能轮得到咱朱家?
  那赢秦有秦法,刘汉王霸道杂之,李唐有帝范,赵宋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那个不是祖制?真要行那还有后面这天下纷争?
  可老爹正在气头上,也只得顺着说道:“爹,是该教育教育,看雄英才六岁,他懂个啥,必是将来我没有教导好他,你打我就成,可千万不打骂雄英啊,他可才六岁,你要这样,我只有叫娘来了。”
  “你娘来了咋,王母娘娘来了咱也不给这个面,咱非得好好教育一下这兔崽子,二虎,把戒尺给咱拿来!”
  “重八,你说谁来了也没用?啊?”
  “妹子,咱没说,咱说妹子和那天上的王母娘娘一样漂亮,咱能娶到妹子真不知道积攒了多少辈子的福分。”
  “重八,咱知道你气,可你再气也不能要打一个六岁的孩子吧,
  雄英啊是该教育教育,你看就让宋濂他们教他读书,学些儒家道理。
  平时啊就跟着我,我带着他种种地,也让他知道知道这天下百姓的辛苦,知道你的一番良苦用心,你说这样可好?”
  “妹子,咱听你的,可先说好,这要是你还教不好,那可就得我来教了。”
  “好,我的重八哥。”
  “妹子,咱好多年没听过你这样叫咱了,总叫咱皇上皇上的,一点都不亲热了,以后朝臣不在的时候,你就这样叫咱,亲切。”
  哇,满满的恋爱酸臭味,朱标只觉得自己多余,不过还好,自己还有常家妹子陪着。
  朱棣倒是觉得自己肯定不会像爹一样,那么怕老婆,哼,将来等大哥继位,咱就当个大将军,打北元去,老婆就在家给咱相夫教子,敢多嘴,咱上去就是一个大巴掌,哈哈,想想都是一件美事。
  [而我们秦皇大大在干嘛?  他在看《韩非子》,对!就是那个口吃和李斯算是同门师兄弟的韩非写的。
  这一看可不得了,用两句话来简单概括一下:韩非懂我、我爱韩非、寡人必将得到他!
  《吕氏春秋》什么垃圾东西,哪能跟《韩非子》比,扔掉。
  简单概述一下区别,大家就能理解秦王为啥偏爱韩非子了。
  吕氏春秋:秦王啊,你就垂拱而治,剩下的交给我们这些臣子办了就行。

  韩非子:君王身上的光环,并非来自他的德行或是才能,而仅仅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力。
  君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使用包括权术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尽可能多地控制人和资源,以此来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力。
  你就说说你要是秦王你喜欢那个?
  而在朝堂之上,支持吕不韦的大多是文臣,武将则不然,他们希望迎来一位大有为之主,来给他们机会打更多更大规模的战争,只有这样军人才能取得军功和更大的发言权。]
  嬴政此刻只觉得无语  =_=  !
  你这后人该简略不简略,不该简略你恨不得说他个一万字。前面你说朕的母亲和那两个人的时候,也没见你简略,说的那叫一个绘声绘色,这个时候你简略啥?
  朕喜欢的是韩非写的治国理念、想得到他也是想让他为秦国效力。你这一说搞得朕好像好男风一样,我们老秦人可没这个传统。
  “蒙恬,你怎么突然离朕怎么远了?”
  “陛下。臣刚才就是站在这里的,没动过”
  不对吧,刚才只有一丈,现在起码三丈。
  算了,还是看天幕吧,看这二世皇帝是谁,我秦国又怎么会短短十四年而亡,这得是多昏庸的人才能做到的事啊?
  百万大军,文臣武将都是六国拔尖的,一百万头猪也不止抓十四年吧?
  这文臣武将是都死光了?
  [而吕不韦眼见这秦王没反应,又做出了最后一次尝试,他贴出告示《吕氏春秋》宣布谁能改书中一字,可得千金。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所谓「一字千金」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和一百多年前商鞅的「徙木立信」是一个性质。
  只不过商鞅那一次,目标受众是秦国的平民,而吕不韦把目标受众锁定在了秦国的知识精英阶层,而他们也正是吕氏新政潜在的支持者。]
  [同时他也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嬴政,我这东西是真的有用啊,我敢说没人能改一字。
  我这才是现在能够治理秦国的理念,你就用一下吧,我也是为了秦国好。]
  [该说不说,这要是换个在位多年老成持重的秦王,吕不韦说不定就成功。
  他是真没分清形势啊,又或者他明明知道但就是放不下那颗躁动的心。
  第一:嬴政从小经历的是什么日子?长大了,母亲背叛他,弟弟背叛他,他内心是很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人,他信奉权利必须在自己手中,自己才能保护自己。恰好《韩非子》又说出了他心中所想。他不爱反而才是怪事。]
  [第二:嬴政刚亲政,没亲政之前是你吕不韦做秦国的主,亲政了好不容易把你撵走了,我还听你的话用你的理念,那我不是白亲政了?
  这秦国究竟是我嬴政说了算还是你吕不韦说了算?你不会想玩一手田氏代齐?]
  [第三:嬴政对他真的已经很仁慈了,只是不再让他担任相国而已,爵位、封地、乃至大大方方的圈养门客、私兵都没动。
  第一次上书没理你,你就收敛一点,咱们好聚好散,毕竟你几十岁的老头子了,也活不了多久,等你死了我给你风光大葬。
  结果你不收敛就算了,你还满天下说没人能改一字!你这是想说我嬴政就必须得用你的理念治国?必须得听你的?
  你给我滚回封地去!越远越好,收敛一点,不然我真的杀了你的。]
  [可咱们的吕相国倒好,回到封地还是蓄养门客、招揽贤才,一喝酒啊就开始谈论国政,好家伙,给你脸不要了是吧!]
  [嬴政就派人给吕不韦一封书信,笔法极其幽怨。
  君何功于秦?  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
  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
  其与家属徙处蜀。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算老几?对我们家有什么功劳?要封你十万户!
  你跟我们家有什么亲戚关系?还让我叫你仲父?
  你麻溜的带着你家人滚去四川待着去。
  然后吕不韦选择了自杀!好多朋友可能搞不懂,嬴政不是就写信骂了吕不韦一顿吗?
  让他搬家到四川去,为啥吕不韦就自杀了,这哥们也不是一个心理脆弱的人啊!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一种政治上的潜规则:过去皇帝让你自杀肯定不是下道诏书告诉你,说你搞快自己了结吧,别逼我动手啊。  这样说出来就太难听了嘛,我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好吧。
  一般来说都是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嬴政对吕不韦这种:过分的骂你,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第二种送你个小礼盒之类的:曹操赐了荀彧一个空食盒。猜测一下大概意思应该是你是汉臣食汉禄,我这是魏国,没有你的食物,你自己麻溜自己搞定吧。
  第三种就是让朝臣来暗示你:你该自杀了,大家都体面。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那我就装听不懂呗,他只要不下诏让我自杀,我就厚脸皮呗,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
  博主只想说你们太天真。

  比如薄昭和我们的汉文帝刘恒,薄昭在刘恒继位的事上是有功的,而且还是刘恒舅舅,可这人可能飘了!
  不仅奢靡无度、不敬同僚还插手朝政。就这刘恒也只是派了个使臣斥责他,本来挨顿骂就没事了,薄昭偏不,天老大我老二,一刀把使臣砍了。
  这在皇权时代按最轻最轻的来算也得是个大不敬罪,往重了算都可以算谋逆罪。
  刘恒还是念那么一丢丢情分,就派官员去薄昭府上喝酒,话里话外就是一句话——皇帝念情,你搞快自己了断,此事到此为止,你死了给你风光大葬。
  咱们薄昭酒照喝,话照听,就是假装听不懂。我就不自尽,你能拿我怎样?
  然而汉文帝也不是吃素的,为了逼舅舅自杀,他想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主意。
  他命朝臣们披麻戴孝,每天去薄昭府上哭丧。听着府门外哭声一片,薄昭坚挺的心终于崩溃自杀了。毕竟再不体面可就体面不了啊!]
  [而像薄昭这样的铁头娃也还好就是遇到刘恒,也还好他们多少有点情分,为还好是他舅舅,不然你换个皇帝试试?
  给你脸不要脸了是吧,本来你自己自尽,运气好对外说你病逝,给你风光大葬,家人荣誉不减。
  运气差起码自尽之后皇帝是不会再追究你家人的责任的。
  你偏不,那可能起码不说夷三族,也得是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是不是好奇为啥我说是夷三族,而不是九族?
  真正在正史上能够查到的只有一人:隋朝末年的杨玄感被隋炀帝夷灭九族。当然你要拿野史来杠当我没说,好吧。]
  [关于诛九族的九族到底是那九族:有下面两种说法
  1.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2.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
  但普遍认为是第一种,第二种真算上也就是把家里直系亲属杀一遍,连满门抄斩都算不上。
  按第一种算,你在古代,能犯下诛九族的大罪,你起码得是个有权势有地位的人吧。
  在古代这种人一般是世家大族或者叫士族也成,而世家大族又喜好互相联姻,真按照这种杀法,好家伙!
  黄巢直呼内行,早知道当年多少也找个理由按诛九族来。不然人家说我无故杀人,多不好听。
  所以其实不要看小说电视动不动皇帝下令诛九族:换古代你真这样下令,命令能不能出皇宫真不好说,世家大族联合起来换皇帝的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何况你都要杀人全家了,能够体面禅让都得夸世家大族一句:“你们可真是好人啦”]
  你这后人说的,我黄巢杀他们还要理由?
  我要什么理由?
  我只是想考个功名报效大唐,可他们不给我机会啊!那干脆全杀了。
  我连皇帝全家都说杀就杀,还在乎名声?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当年写的那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可真是太应景了,哈哈。
  大唐  贞观初年
  李世民看着台下的满朝大臣,个个都埋着头,好家伙,平时一个二个都要把这宫殿吵翻了,现在都哑了,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心里想啥,不就是朕也是世家大族一员吗?等着,朕早晚有办法收拾你们。
  只有那程咬金偷偷抬起头弄了一个冲李世民挤了挤眉笑了笑又迅速低下头。
  呵,也只有这憨子能没心没肺的逗朕笑了。可就这憨子也是那济州东阿世家大族的。  :-(  任重而道远啊!
  [而咱们普通人要是穿越回去,要是没混到最上层那里去,自尽的机会都没有,大概率都是被大卸八块
  《旧唐书》有言:“王族刑于隐者,所以议亲,刑不上大夫,所以议贵”
  你不是皇帝亲戚,不是高官显贵,根本就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毕竟自尽某种意义来说算是一种赏赐,皇帝告诉你自尽那就相当于告诉你,这件事到你为止,祸不及家人。]
  [好的,那在吕不韦被委婉赐死之后,也算是开启商人干政无善终的开关,自他开始,古代的商人有一个算一个,但凡掺和政治,下场都很惨,嗯,某种意义上的一脉相承。
  而我们的始皇也是终于彻底的收回了所有权力,正式开启一统天下。]
  PS:我知道有朋友对诛九族那个有疑问,肯定会拿方孝孺出来说事。
  但方孝孺被诛十族这个说法最早出自祝枝山《野记》里面,对,就是那个四大才子里面的祝枝山。
  而且里面记载了很多现在被网上盛传是正史的言论,其实都出自这本书,大家喜欢的可以直接找来看看原文。
  祝枝山19岁才中了秀才,勉强中了举人后,却整了七次的会试都还是没有被选上,一生仕途不顺,很是倒霉。写一些这些言论来表达不满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而方孝孺被满门抄斩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明史·方孝孺列传》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也就是说这三人起码自己那一系族人是被杀光了的。
  但是诛三族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因为他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方克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洪武二十五年被贬到庆远卫,入军籍。后来在大胖朱高炽继位对靖难遗孤进行特赦的时候,方孝复的儿子方琬也获释为民。所以大概率是没有诛三族的。
  当然存疑的还有瓜蔓抄,这玩意儿最早出自由清朝大臣张廷玉负责编写的《明史·景清传》。当然只是作者觉得存疑,毕竟那么多史学家都没给个定论。
  最后,谢谢那些看到这里的朋友。


  (https://www.tyvxw.cc/ty11352376/48015855.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