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绯闻太后的真实人生 > 134.叔父的来信

134.叔父的来信


  平城解围后, 皇上在群臣面前直接请太后回到北宫颐养天年, 他当然用孝敬嫡母的理由, 但其实就是不想太后干预朝政, 与过去一样困守北宫。

  不过,冯煦迈出了第一步,又岂能轻易退回去?她一改过去很少出宫门的习惯, 时常带着太子在平城内巡查, 慰问守城殉国的军士和百姓家眷,看望伤者, 监督放赈——这一次平城被围,死伤人口便有数万, 又有平城郊外许多房屋被毁,至于粮食、财帛被抢更是不计其数, 再加上东城墙被毁, 可谓损失巨大,她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有时太后没有出宫,还会被请去主持一些事务,毕竟平城的百姓们最相信太后。

  冯煦在忙碌中意识到,围城虽然已经过去, 但当初带来的灾难还远远没有度过,年后灾民特别的多,至于倒塌的东城墙, 更是要等到春暖花开才能重新修缮。

  更严峻的是各处叛乱不减反增, 新年前西部的北平王长孙敦和给事中罗云被反叛的敕勒袭杀, 将士们亦有十之五六死难。

  消息传来,平城震动,太尉源贺请旨领京郊大营的兵马前去平叛,皇上以太尉年高,京郊大营不能轻动为由未许,几日后调淮南王拓跋他带虎牢关一半兵将北上。

  正如太后曾在太华殿里所说的,皇上就是征如了再多的军队,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叛乱,总是不够用。

  虎牢关是魏国防卫刘宋的要塞,现在不得不调动那里的兵将,万一刘宋派兵进攻,南部数郡难保。即便刘宋没有出兵,可这种剜肉补疮的办法又能坚持多久呢?

  春节将至,平城并没有多少喜气,冯煦派宫人到太华殿内传达自己的旨意,免除今年的宴会和所有的庆祝,宫中各处皆缩减一半用度。

  皇上并没有反对,他又去了武周山礼佛。

  就在这时,冯煦接到了一封来自叔父冯邈的信。

  还是文成帝北征大漠之后,冯煦收到了叔父冯邈的信,以后便偶有往来。如今叔父已经定居在燕国故地的北边,离平城相距虽不近,但传递信件却还容易。只是他们叔侄原本便不太熟悉,也不过互相问一问彼此安好而已。

  这一次的信却与先前都不同,叔父特别派人送来的有两封,一封与平时差不多,许多人都看到了,而另一封却是密信,暗地里送到冯煦手中。

  叔父提出派他的部众潜入平城,帮助太后除掉魏帝,立太子为国君。做为回报,冯煦掌控朝政后要支持他恢复燕国。

  看来叔父一直在关注自己,他所知道的,远远比魏国的许多臣民还要多。

  因为他心中一直怀着复国大志。

  许多年前,冯煦在叔父的信中就看到了他有复国之意,没想到他竟然一直没有放下。昔年燕国的皇子,心中一直牢记着龙城的辉煌,痛恨太武帝的无情——也许,从叔父的角度并不为错,甚至冯煦还猜到叔父的野心包了括恢复燕国之后吞并魏国。

  只是,冯煦看过之后便将密信放在火烛上烧了,向使者道:“你回去吧,告诉叔父用心保养身体,颐养天年,若是想念龙城,索性便回到魏国,我会让皇上封叔父为北燕王,留在龙城故地。至于其它,还请叔父都不要想了。”

  冯煦真心认为叔父不可能成功。

  纵然太武帝杀戮过重,但是他一统北地,结束了上百年的战乱,再经过文成帝十几年的休养生息,魏国国祚正盛,昔日的燕国不可能恢复,而百姓也对战争厌恶至极。

  而冯煦自己,与其说她是燕国皇家后裔,不如说她更是个魏国人。做为魏国的皇后、太后,冯煦为魏国付出了很多心血,不知不觉将自己完全托付给这个国家。哪怕是要争夺皇权,她也不愿意自己的百姓再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战争。

  虽然拓跋皇家的几代皇帝对自己都不好,冯煦也不喜欢他们,但魏国的臣民对自己不薄,冯煦一直都在他们的支持下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她不会让魏国落入战争的灾难。

  叔父看错了人。他以为自己之所以还在忍耐,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武力,当然,这也不错,但重要的是冯煦根本不想挑起战争,她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合适的机会。

  不过,叔父也有没看错的地方,魏国的确乱了,拓跋他虽然平定了敕勒部的叛乱,但敕勒部十几万人都北上进入柔然,自太武帝时世代服于魏国的部落就此离开,魏国少了臣民却多了敌人。也是因此,拓跋他未能再重返虎牢关,而是改封镇西大将军,驻军防御敕勒部进犯。

  其余几处叛乱也相差不多,纵是重兵压境,也难以得到大胜,而更多的叛乱有如雨后的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皇上征了再多的兵也不够用。

  大量征用兵,到处打仗,逃兵也多了起来,朝廷只能下诏派人搜捕逃兵,也就需要征更多的兵。然后军需越发不足,皇上重开太仓输粮,多征赋税——这一次没有一个人能劝得了他了,拓跋弘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不把一切输光是不会死心的!

  现在,拓跋弘最后的一把赌注就是祈求佛祖的保佑,如今他很少留在平城,每每招了李欣、拓跋子推、娄提等人离开平城,躲到鹿野苑、或者别处的寺庙里举办佛事、虔心祈祷。

  皇上长年不在平城,几万的京郊大营也远离平城而去,平城便冷落下来。

  虽然没有再次被叛贼和流民围困,城里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征兵,差不多所有鲜卑人家都收到军帖,因为粮食不足,城内大多工商杂伎不得放弃过去谋生的手段转而务农,魏国最富裕最热闹的城市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失去了过去的繁华和活力。

  如今街道上到处冷冷清清,唯有十几处寺庙香火颇盛。因为皇帝对佛教的推崇,平城礼佛的风气更浓了,不只一直在修建佛寺,家家户户都在供奉佛像,甚至宰杀牲畜要受到严格限制。

  又是一年中元节,凡有丧事的人家,都要出城上坟,平城这两年先后经历攻城、征兵,许多人家都有新丧,一早城内身着素服出城的人流如织;到了晚上,又有放河灯祭鬼神的风俗,城内数条河流上飘荡着点点河灯,倍显凄凉。

  此时,太后带着太子走出了北宫,“我们也去放灯吧。”

  整整一天,太子都跟着太后做莲花灯。粉红色的莲花瓣,嫩黄的花芯都是用最好的蜀锦做成,再将蜡烛点燃放在花芯之上,闪闪的烛光映得莲花灯美轮美奂。到了鸿雁湖旁,太后将莲花灯放在太子手上,“放灯吧。”

  虽然贵为太子,宏儿与太后一样只穿着没有一丝花纹的衣裳,日常用膳也不过数道菜而已——太后生性不好奢华,近日又因为平城郊处发生蝗灾再次减了用度,北宫里早已经见不到蜀锦——太子便很舍不得如此精美的花灯,“为什么要将灯放出去呢?”

  “因为要给他照亮回来的路。”中元节也是鬼节,所有的鬼魂都可以来到人世间,在莲花灯的指引下回来看望亲人。李弈那样俊美出众的人,冯煦一定要为他准备最美的灯引,方才能配得上他。

  “他是谁呀?”

  “是太后一辈子都记在心头上的人。”

  宏儿似乎懂了,便将手中的灯放在鸿雁湖上,“那我也要把他记在心头上。”

  “是的,你也将他记在心头上。”

  波浪推着莲花灯荡向了远方,冯煦再点燃一盏,轻轻地放下,合上双目默默地静立片刻,“李弈,我过得很好,也将宏儿带得很好。他已经是魏国的太子,不久的将来,他就会登上帝位,而你的仇,我也会报了。我一直很能干的,是不是?”

  风从鸿雁湖上吹过,带来了李弈呢喃的声音,冯煦仰起头体味着风儿拂过她面颊,真像李弈的手,那样的温柔。

  他离开了自己,但也没有,因为他一直在自己的心中。

  突然,有人来了,“太后,天渊池太小,今年我也到鸿雁湖这边放灯了。”

  冯煦听着声音便知道打扰自己的是李太妃,她缓缓地睁开眼睛,看着那两盏莲花灯缓缓远去,淡淡地回了一句,“也好。”

  可是李太妃却十分地热络,她最近一直如此,只要有机会就会到自己面前吹捧她的儿子安乐王,她的确也有可吹捧之处,如今建昌王拓跋长乐已经被再封为安乐王,地位比他的几个叔父任城王、当阴王等人更加崇高。李太妃说着便笑指宫人们带来的许许多多的莲花灯,“我这是给文成帝放灯来了,也是想告诉他,长乐如今越发能干,皇上离开平城时特别让他帮忙管事,而平城王公大臣、宗室子弟都特别肯听他的话,便是太尉源贺也没有他受到皇上信任呢。”

  莲花灯明灭不定,可冯煦还是清楚地看到李太妃脸上的得意。

  拓跋长乐也的确值得她得意。他得到了皇上的相信,不仅成为第一个封王的皇弟,到现在还是唯一的一个,与皇帝的关系也越发亲密。甚至皇上在离开平城时,还当众吩咐他注意查看平城的情况,若有变故及时传信鹿野苑。

  同样是太尉,尽管源贺辈分高,威望重,但皇上却只嘱咐了安乐王一个人,亲疏远近,一览无余。

  加之拓跋长乐又是长袖善舞的人,以如今平城内许多宗室、鲜卑大姓子弟都唯安乐王马首是瞻。如今,平城内王公大臣的家眷们也开始对李太妃趋之若鹜,李太妃宫中时常比北宫还要热闹。

  只说现在她带着的女眷,就远远多于太后身边的人,一大群女子们叽叽喳喳的,早将鸿雁湖里的水鸟惊起一片。


  (https://www.tyvxw.cc/ty10207/2018312.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